|
楼主 |
发表于 2017-8-22 13: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03年,清廷打算从关内外的运输收入中,提出一部分余利,建筑(北)京张(家口)铁路。可是,这时候关内外铁路的余利,全部控制在中英公司手里,并规定如果要动用这笔钱,必须双方进行协商。实际上,当时清廷已丧失了经济自主权。
英国得知中国要修京张铁路,便威胁清廷:“关内外铁路是向大英帝国借款修的,那笔债还没有还清呢。京张铁路又是关内外铁路的延伸,要修,也得请英国人担任总工程师。”沙俄叫喊得更为疯狂:“俄中两国政府曾订有条约,长城以北的铁路不能由第三国承建。京张铁路有一半在长城外,要请外国工程师,就得请我们俄国人!”
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英俄双方,为了自己的侵略权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他们达成妥协,共同要挟清廷:“中国人如果自己修这条铁路,英俄两国都不给予帮助。”在他们看来,等于给清廷出了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国没有人能修这条铁路;既然如此,京张铁路就永远是纸上谈兵。
清廷无奈,只好忍气吞声,打消了求救于洋人的念头,确定不借外债,不用洋匠,要由中国人自己修筑和经营京张铁路。如此一来,总工程师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到了詹天佑身上了。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成立,以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会办兼总工程师,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詹天佑清楚地知道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他首先必须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他给他的美国老师诺索朴夫人的信中就这样说,“如果京张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带给中国很大损失。在我接受这一任务前后,许多外国人露骨地宣称中国工程师不能担当京张线的石方和山洞的艰巨工程,但是我坚持我的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