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3集心海情涌第8章叙事散文之蚌壳灯戏灯儿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摆手第二天唱“翁左你业沙”(长途迁徙歌)和“杰些日业沙”(十二月生产歌)。
  《长途迁徙歌》唱道:

  千潭万水漂过了,千山万岭翻过了,
  走过猴子爬过的岩坎、鹿子跑过的山坳,
  鲤鱼漂过的险滩、螃蟹爬过的溪河、
  大蛇蛰伏的深谷,
  草鞋穿烂了九十九双,拐棍柱断了九十九根,
  ……
  行走好像射箭,一路飞跑飞奔,
  像高山展翅的山鹰,像拔腿远行的鹿群;
  在蓝天上飞,在悬崖上行,
  展翅的山鹰哩,张开翅膀莫松劲……

  听着土家族的奋斗史诗、迁徙史诗,土家人那种不惧艰险、履险如夷、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便即刻浮现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月生产歌”则是一首充满泥土芳香、充溢劳动气息的田园诗、劳动颂:

  满天星子还没落,月亮挂在屋檐角(方音guo),
  阳雀催得紧,公鸡催得急,
  把伢嘴里的奶头抽出来,轻脚轻手下床来。
  搂脚搂手下了田,月亮照我影成双,
  不闻人讲话,只听田水响,
  东方太阳未露脸,秧子栽满半丘田。

  跳大摆手的土家人,边唱边跳,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摆”,脚随手的变化踏着节拍,动作柔和优美,舞姿婆娑紧凑,节奏十分鲜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摆手第三天唱“几那月业沙”(古代英雄的故事):

  ……
  大风呼呼的吹,牛角呜呜的响,
  地面颤抖,杀气冲天,
  扁担花高跳,羊崽崽鸣,
  客王帽子跑掉了,客兵脚杆跳断了。

  《几那月业沙》中,有《将帅拔佩》、《唐亮卡铁》、《鲁力嘎巴》、《书熟拔佩》等内容。一曲曲颂歌,使英雄们英勇、顽强、奉献的精神长留人间,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
  最后,送驾归堂,扫除一切妖魔鬼怪,保佑子孙世代安宁。土家人的善良愿望,尽在摆手舞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从大、小两个方面给摆手舞分类。如按动作分类的话,摆手舞之动作又分单摆、双摆、环摆和竞摆四种。竞摆即大摆手,不再赘述。单摆、双摆合起来即小摆手。单摆由一人独自表演。双摆,又叫上下摆,由两人互相配合表演。环摆,又称回旋摆,人数不限,可多可少,跳舞的人要围着打锣鼓的台子表演。
  此外,在跳摆手舞(大摆手)的同时,还有打靶、射箭、荡秋千等体育活动。晚上,老年人唱山歌、对盘歌,青年男女对情歌、吹木叶,还有的吹冬冬奎、打溜子、玩花灯、耍狮子、舞龙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盛会,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
  土家人在整个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带着崇拜祖先的浓厚情意和传统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摆手舞是整个土家族喜爱的活动,而铜铃舞则更具石堤地方特色。铜铃舞,又叫“跳土菩萨”(土语称“摇宝包”、“帕帕戏”)。此舞刚劲有力,节奏明快。
  此舞起源于古代土家宗教祭祀活动,人们借此以驱鬼赶邪,消灾灭病,经长期演变而成欢度节日、喜庆丰收的民间舞蹈。民间铜铃舞的形式是:舞者戴凤冠,穿法衣,左手拿木马(八个铜铃系在木马上),右手拿司刀或小红旗,骑在板凳上(以凳代马),一人自唱自跳。舞者动作强劲,感情虔诚,紧紧围绕马上动作展开,“跑台”的舞蹈形象鲜明生动,气势粗犷、奔放。全用土语演唱,可连跳三天三夜,风格独特,自成体系,自成流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铃舞的动作大多以“马”命名,主要有:排兵、选马、游马、试马、跑马、下马换人、打天门等。
  海洋乡土老司王世玉表演的摇宝包原始、规范、完整,他用的服装、道具精致齐全。他全用土语演唱,可连续跳三天三夜,并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摇宝包与傩愿戏密切关联,傩愿戏中就以摇宝包为主要表演方式。不过,摇宝包是舞蹈,比较单一;而傩愿戏是戏曲,就比较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铜铃舞发展为帕帕戏后,成为秀山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石堤、大溪、里仁、海洋、宋农等地。表演形式与摆手舞相似,伴以锣鼓,主要表现土家族先民从蒙昧到近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无固定的曲牌和剧本,主要由土老司口传身教。此剧在解放前被一些迷信职业者利用,解放后已停演。
  历史前进到1983年,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发掘了这种民间舞蹈,加工成群舞《摇响悲愤铜铃》,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乌兰牧骑调演,深受文艺界的爱好和好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3集心海情涌第8章叙事散文之土家苗家民间艺术

打挤钹
  在土家族的逢年过节或婚姻嫁娶办喜事之中,有一项活动不可或缺,那就是打挤钹。一支或数支挤钹队伍,在三眼铳、爆竹、牛角、土号和唢呐的鸣奏声中配合着打挤钹,构成一组和谐而奇特的喜庆乐,使吉日良辰充满了欢乐、吉祥、热闹的气氛。
  打挤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土家人常闻鸟鸣兽呼,虎啸猿啼,日夜不得安宁,野兽且伤害人畜,蹧踏庄稼,因而敲木棒、击石块以驱赶野兽;后来敲击石块演变成了敲锣击钹,便有了打挤钹之举。
  一组挤钹队,由四人组成,分执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种响器(即打击乐器)。马锣领衔指挥,头钹、二钹交错敲击,大锣用于填句和定段扫尾,如此严密配合,互相照应,相得益彰,感人肺腑。
  挤钹之曲牌约150多种,不仅旋律感强烈,而且富于变化。群众特别喜欢闹梅、锦鸡拍翅、双龙出洞、野鹿含花、画眉跳竿、蚂蚁上树、梅花条、花枕头、慢纺车、田棒头……等。这些曲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民族色彩浓厚,乡土气息浓郁,描绘现实生活惟妙惟肖,刻画大自然风光入木三分,模拟禽兽声响情态则无衣无缝。
  打挤钹以风格奇特著称,它气势磅礴,音域宽广,声响清丽,音韵流转,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打挤钹既是珍贵的艺术遗产,也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龙舞
  接龙舞是川湘黔边区苗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龙”是吉祥昌盛的象征。
  在古代,生产力十分落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苗族人民为了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摆脱困境,企盼以“接龙”的形式来谋求幸福,因而产生了“接龙”的风俗。经过长时间演变,成了苗家喜爱的“接龙舞”。
  接龙舞主要表现苗家人接龙到家时的喜悦心情。至少由八名俊俏端庄的男女青年参加,特别要求群众演员――儿童相配,且配合舞蹈之儿童越多越好。
  表演时,“龙师”与舞者走在最前面,“龙师”手持瓷碗。龙师后,两个装扮成“龙”形的青年(也有牵着苗家长帕子做龙形的)。随后,一群身着盛装的苗家姑娘右手打花伞(由此,解放后整理出了花伞舞),左手持手巾,面带笑容,旋转花伞,翩翩起舞,喜气盈盈。打花伞,意在接得龙来必兴云布雨,用伞迎雨并遮雨。
  接龙舞的舞蹈动作有龙翻身、龙穿花、龙进门、龙拦客、跳龙门、关龙门等。一组舞蹈象征接一条龙,几组舞蹈象征接几条龙,舞组越多越好;几组同舞,形成宏大的接龙舞场面,相互比试水平的高低。
  配角儿童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们常说:“幼童吐真言。”因此,群童在先期训导下,可以高诵童谣,迎龙接福:“吹大风,下大雨,乡里娃娃吃大米。龙也来,福也来,乡里娃娃笑颜开……”
  这样一来,接龙舞就更宏大、更欢快了。
  跳接龙舞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间举行,尤以秋收时节为最多。
  解放后,接龙舞多在大的院坝和草坪上进行,已成为欢庆丰收、欢度节日、自娱自乐的民族民间艺术。
  此舞在石堤镇已经绝迹,实为憾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13: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薅草歌”、“薅草闹”、“薅草打闹”。它流行于秀山各地,盛行于茅坡、溪口、溶溪、峻岭、石堤等边远山区,尤以土家族、苗族居住的村庄、山寨最为普遍。薅草锣鼓属劳动歌曲中之家事歌曲。
  解放前,广大山区草深林密,地广人稀,土多田少,包谷是主要粮食作物。为了不误薅草季节,提高劳动效率,也为了驱赶野兽,使庄稼不受损害,山区农民兴起了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的表演形式是:几个歌手(又称鼓手)身背扁鼓、手提大锣。鼓手领唱,薅草人合唱,边打锣鼓边唱薅草歌,造成热烈的气氛,为几十个或上百个薅草的农民助兴鼓励。歌手现编现唱,即兴创作。谁人展劲出力,就唱歌表扬谁;谁人的进度慢,就到谁的面前打锣鼓催劲,使落后者追上前面的。歌手们越唱得好,薅草的人就越来劲。大家要与鼓手呼应,有的在后面加上“欧吼”、“哦吙”等高亢的衬词,合着薅草动作的节拍,且薅且和。只听得满山锣鼓喧天、山歌回荡,好一派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动人景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广西北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