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一集心海情浪第二章抒情散文之百年难逢金满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她,音乐轻松,悦耳动听,动作优美,生动形象;她,古朴、浓烈,格调清新,诙谐幽默,风趣典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荣登大雅之堂
  秀山花灯源起于元代土著(土家、苗族)人的“跳团团”。清朝“赶苗夺业”、“改土归流”以后,大量汉兵、客商、流民迁入秀山安家落户,从而在民族大融合中推进了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两个大融合的沃土,使“跳团团”。
  从原始状态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秀山花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这个发展、演变过程,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秀山被历代王朝视为不毛之地、蛮夷之隅。花灯的胚胎“跳团团”在这块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孕育、发展、自生自长,艰难地爬行了数百年,始终被统治者视为“粗俗邪艺”,并横加歧视。查阅历史,除清朝光绪十七年所刊《秀山县志》记有“上元灯光华丽,鱼龙曼(漫)衍,平块号最盛”寥寥数语外,再无史籍记载。但是,秀山人民爱花灯,极尽保护之力;花灯班子每到一家,都会引来人山人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民党政府曾一度装模作样地提倡“新生活运动”,因而在客观上对秀山花灯略有重视,使爬行了数百年的花灯艺术有了初步发展。民国时期,秀山花灯由一旦(妹子)一丑(花子)发展成多旦多丑的群体歌舞和行当简单的花灯小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花灯艺术的生存、发展和创新,使秀山花灯长足发展、飞快进步、大放光华。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全面繁荣文化艺术,才能发展、刷新秀山花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四川省歌舞团作曲家朱中庆和田寄明破天荒地来秀山采风,在溶溪区玉屏乡(今划归溪口乡)白粉墙村首次收集到著名花灯艺人严思和演唱的《黄杨扁担》。
  1956年,县里举行一次盛大的花灯汇演,各路花灯班子云集秀城,花灯艺术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一些老艺人为此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57年2月,秀山花灯的春天正式来到。当时,各路专家来秀山,春风吹绿“小成都”。四川省歌舞团、重庆市歌舞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等文艺团体的专家林祖炎、谢必忠、金干、潘琪等一行,来到白粉墙村拜师(严思和)学艺,采集花灯音乐和舞蹈。
  白粉墙,秀山花灯的起源之地;严思和,秀山花灯的传承人与集大成者。白粉墙村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民歌、跳花灯,所以集几百年的智慧,既能传唱,又能新编。严思和白天读书,晚上向花灯科大公学唱花灯,过目成艺,过目不忘,边学习,边表演,学得快,演得好。他天生一副“金嗓子“,音域宽阔开放,音质淳厚优美,唱腔圆润清晰、明亮高亢。他走村串寨给群众演出,所到之处备受欢迎,一时名声鹊噪,年纪轻轻,就在方圆数十里内成了花灯名角、名师,每到春节跳花灯或夏日打闹(薅草锣鼓),本地外乡、村村寨寨都要请他寄调。群众称赞他:“严思和,一开腔,九岭八弯歌声昂(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思和是花灯全才,会唱、会跳、会教,也会编。他年轻时曾和同村生意人,从离家乡几十里的官庄(四川秀山)猫鼻子洞出发,挑起白米下花垣(湖南)直至柳州。卖得银钱回了猫鼻子洞,将下柳州的体会通过歌声唱出,就有了《黄杨扁担》,编曲时歌词是6段,后来人们最爱唱前4段,于是前4段就沿袭了下来。
  艺术家、作曲家们远道而来向他学习时,他已能演唱200多首花灯曲调,腔调圆润,优美动听,动作娴熟,演技高超。为了传播秀山花灯,他兴致极高,在县城文化馆,一唱就是三个月。采访的专家们听之观之,如临桃源仙境,惊美不已,赞叹不已。他们说:“万万没有想到,秀山花灯竟是如此优美!”于是,他们将严思和演唱的所有花灯歌曲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传唱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1月出版的《四川花灯歌曲》(林祖炎、金干等编写),刊载了严思和演唱的《黄杨扁担》词曲。同年,朱中庆在《黄杨扁担》原曲前加了8小节过门后,交给四川省歌舞剧团独唱演员朱宝勇演唱,立即引起轰动效应,接着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作为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之后,由梁上泉改词、金干编曲的男声小合唱《黄杨扁担》在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后,又巡回全国各大城市演出,进一步扩大了《黄杨扁担》的知名度。再后来,李光羲、吴国松、李双江、蒋大为、郁钧剑、吕继红等歌唱家也先后演唱过《黄杨扁担》,并录制成盒带或收入卡拉OK库,一时风行海内外。1983年,重庆市歌舞团到欧美演出秀山花灯节目,誉满海外。1987年,中央电视台播映了交响乐《黄杨扁担》。在此前后,《黄杨扁担》又以“秀山民歌”、“秀山花灯调”的冠名而先后载入《中国民歌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中国音乐词典(续编)》等权威性书籍中。
  一曲《黄杨扁担》,现已成为烩炙人口的秀山县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黄杨扁担》之后,严思和传唱的花灯歌曲《一把菜籽》也由上海交响乐团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黄杨扁担》、《一把菜籽》作为四川民歌被收入了《中国民歌选集》。
  不仅《黄杨扁担》“一炮走红”,而且秀山花灯的全貌也在不断地向世人展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秀山通俗作家孙因编写的花灯歌舞《欢送劳模上北京》荣登四川省会蓉城舞台。同上此台的秀山花灯,还有舞蹈《捡茶子》。
  20世纪60年代,花灯舞蹈《幺姑娘》、《观灯》、《闯彩门》上京演出。首都观众对秀山花灯刮目相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