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一集心海情浪第二章抒情散文之百年难逢金满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秀山花灯情结
  秀山优良的非物质文化环境,把跳团团抚育成了秀山花灯。
  秀山人民热爱这枝土生土长的艺苑奇葩,浇灌她时不吝心血;一代代传灯人心血凝聚,凝成了深深的、厚厚的花灯情结,秀山大地也就成了秀山花灯生长、繁茂的沃土。
  在新旧社会交替的重大历史时期,白粉墙的花灯传人严思和与花灯之源白粉墙村,上自耄耋老人,下至3岁孩童,无人不会唱花灯,无人不会唱《黄杨扁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四川省音乐、舞蹈等文化专家的采集、传播,在秀山花灯情结上,从本土向外扩展,让亿万人民爱上了秀山花灯。
  在秀山本土,花灯传人一个个提灯而上,振臂而呼,改革创新,推陈出新,使得秀山花灯的艺术越来越发扬光大,名头越来越响。
  1958年,涪际地区和四川省将举办文艺会演,秀山县溶溪区文化馆长唐振声,登门拜访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孙因(本名郭定远),请他写一个节目,指名要花灯歌舞剧。孙因一挥而就,《欢送劳模上北京》先到区文化馆排练,继又参加县里的会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参加会演的花灯节目,仍以二人四人对舞为主,而《欢》剧以歌舞剧的形式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县文化馆(当时尚未设文化局)抽调全县的文艺尖子排练,请来秀采风的重庆歌舞团两位编导当导演,又让孙因按导演的意见修改了《欢》剧。结果,演出队赴成都,秀山花灯歌舞以优美的旋律、多彩的舞姿“一炮走红”,一朵奇花异葩在蓉城舞台上灼灼开放,大放异彩。《欢送劳模北京》荣获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的创作奖。从此,独特风格的秀山花灯,引起了省内外文艺界的关注。
  《欢送劳模上北京》,浸透了孙因的心血,但当时文化馆张馆长却不让他署名。幸喜张馆长有“先见之明”,才未因孙因成了“反革命分子”(“左倾”强加之罪),而影响了秀山花灯的发展和传播。
  但是,在历史恢复本来面目的今天,我们除了感谢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文化专家们的发掘与传播,也要感谢本土通俗作家孙因的开拓与创新。对文艺功臣,历史不容许否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64年,秀山县长(后被誉为“秀山的焦裕禄”)胡继忠拍板成立了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得到四川省文化厅大力支持,经派人到成渝两地调来胡志娴、郑溶溶、杨瀛、朱定富、田文素、璩先凤、田家春、田家缨等23人,由四川音乐学院讲师李树广带队来到秀山剧团安家落户,献身秀山花灯事业。又在本土招收多方面文艺人才,使秀山剧团具有了改革创新的能力。
  秀山花灯剧团首任团长李树广,把秀山花灯从民间艺术推进到新的剧种姿态。该剧团活跃在川黔湘鄂四省边区,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地汇演并获奖。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四川重庆、湖南常德等大中城市上演,竟然独创四个月连场客满甚至一日演四场的鼎盛局面,秀山“花灯之乡”的美誉也由此传扬到省内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年1月,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出版了李树广编写的《秀山花灯选集》。书中李树广将《黄杨扁担》的原唱词“下柳州“改为”下“酉州”,并在曲谱后加了注释,“原来传唱中的‘柳州’应为‘酉州’,秀山方言读柳,即四川省酉阳县,古代为州府,故请酉州。”他的这一改动,导致了1980年以后出版的《中国民歌第二集》、《中国民歌选400首》、《中国百唱不厌歌曲》等书的仿效刊载,在较大范围内造成了误导,也是导致歌星谬言的直接原因。
  1983年,李树广调往湖南省吉首大学任教,但他心中那秀山花灯、《黄杨扁担》,始终驻留不移。
  李树广为秀山花灯、《黄杨扁担》的发展、创新与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利用他的改词谬种流传、想抢夺花灯发源地的荣光,使他万分痛心。其实人们不难发现,仅从《秀山花灯选集》书名来看,花灯不是秀山的,又是何处的?但是,李树广仍为此自负不已。在秀山维权斗争胜利之后,在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系主任位上的他把有关秀山花灯的所有资料回赠秀山,此项义举,没有对秀山花灯的深厚情结是无以施为的。
  编剧兼演员叶天君1961年8月11日就来到秀山,搞过辰河戏,主要搞秀山花灯,钟情秀山花灯40年,一直搞到20世纪末退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64年建团伊始,他们就送戏下乡。几条黄杨扁担,一队乌兰牧骑。叶天君他们在前面鸣锣开道,女演员随后跟进:遇水则踏石过河,还要给女演员搭人桥。到得山乡,备受山民欢迎。有一个节目的情节是喝水,装热佯喝,做做样子而已。而一山民以为演员真的口渴,就端上一瓢清泉倾于缸中,演员感动至极,一饮而尽。
  群众的热情感动了叶天君,也感动了剧团所有人。外地几度高薪聘叶天君任编剧,叶天君就是不动窝。他爱上了秀山花灯,爱上了《黄杨扁担》,乐此不疲,融汇其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秀山花灯》首成书,风雨山乡传灯人。最早从理论上总结秀山花灯这一文化现象的,是传灯人喻再华。他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74年调入县文教局,从事民族文化收集、整理、创作和宣传工作,一干就是25年。他对秀山花灯情有独钟。他踏遍了秀山的山山水水,先后收集、整理出与花灯相关的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等共60万字:他后来又与人撰写《秀山花灯》一书,较为详尽地描述了秀山花灯的起源、表演形式、音乐舞蹈风格、民间流派、继承与发展以及民间花灯艺人的故事等,系统地提出了秀山花灯的美学观点,并集中收录了30多首经久传唱的花灯歌曲,洋洋洒洒10余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凭一把二胡走进秀山歌舞剧团的姚组恩,本县保安乡保安村后头坡组人。他当过乐师、鼓师,扎过灯,搞过舞美设计,编过歌剧,谱过曲,编过舞,编过剧,当过剧团团长,是秀山花灯的全才继承人。在继承、发展秀山花灯的工作中,他呕心沥血,多有贡献;在维护知识产权、维护秀山花灯发源地声誉的大辩论中,他冲锋在前,以理服人;在总结秀山花灯事业的活动中,他殚精竭虑,长期积累。
  总之,他是秀山花灯的旗手之一。
  要把秀山花灯申报为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剧种,是他给县委、县政府当好了参谋;秀山花灯的成功申报,有着他的一份汗马功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007年11月,已年近古稀的他自己为主编,并邀集多年同心同德的文友华高云、刘济平,阅历秀山花灯数百年沧桑,编写出了洋洋洒洒100多万字的《秀山花灯大全》。
  《秀山花灯大全》,其特色在于“大全”二字。它是秀山花灯的百科全书,它是秀山花灯几十代传灯人和秀山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尾声:花灯魂
  秀山花灯白粉墙,扎名花,照彩灯,名声传海外:《黄杨扁担》乡土情,出武陵,下柳州,妙曲上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