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一集心海情浪第二章抒情散文之百年难逢金满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二位黄口白牙,一句话就想把历史改变,一句话就想把《黄杨扁担》的故乡硬性搬迁,还是太离谱了吧!不行,我们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秀山老作家孙因于2000年9月15日,扬鞭催马站出来,表达了秀山人民的心声,他的话题是《正本清源辟讹传,属秀山》。
  此人提笔,一语中的:“近日,闻媒体对秀山花灯名曲《黄杨扁担》颇多关注,遗憾的是,无论中央电视台,还是市内各家报纸,对《黄杨扁担》各唱各的调,有说四川的,有说黔江的,更有根据歌词中‘挑挑白米下柳州’而牵强附会,……断言《黄杨扁担》产生于酉阳。信口雌黄的人有著名歌唱家、作家、主持人,媒体误导,使《黄杨扁担》优美的旋律蒙羞,成了人人想吃的唐僧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正本清源,为矫正视听,老将“弯弓搭箭”,皆中红心。他从秀山花灯的起源、发掘讲起,讲出了花灯歌曲集大成者严思和,也请出了发掘人。
  老将前导,宿将亦上。
  2009年9月30日,秀山花灯的代表王世金(原秀山县文化局副局长)、姚祖恩(原秀山花灯歌舞团团长)打出了几路“重拳”,唇刀舌剑,真理之声。他们的讲台是《重庆群众文化》,话题是《的“柳”和“酉”》。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查史料、重证据。查史料一直查到四川省歌舞团1963年编印的《四川民歌》油印本和秀山花灯歌舞剧团1965年编印的《秀山花灯曲集》油印本。他们摆历史、谈民俗,把《黄杨扁担》的来龙去脉进得清清楚楚,并且又从地理位置、历史环境、商贸人文、方言民俗4个方面把滕、郁的不实之词驳得体无完肤,真个是痛快淋漓、正气高扬。后来,他们又把同样的内容换个话题《由权威人士解释所想起的》,先后在2001年6月换了两个讲台,即《重庆音讯》和《秀山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秀山县政府遵从民意,及时组建了“抢救振兴秀山花灯办公室”,姚祖恩是该办公室的研究员。
  但是,我们的酉阳老兄(一个姓唐的)自认为有名家撑腰壮胆,便于2000年11月17日在《重庆日报》上发话了。他不敢否认白粉墙,严思和,也不敢否认专家采风的事实,只好嘴巴一歪,大讲酉阳东流口的黄杨树,好像秀山玉屏乡就没有黄杨树,因而哪来的黄杨扁担;他又把文化艺术的流传之“流”硬说成“源”以混淆是非;手法是生拉活扯,结果是文不对题。让秀山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这个年老兄有“缩地之法”。即使唐老兄无凭无据,虽然使出的是银样蜡枪头,但“猪尿泡耍人不痛,气胀人”,因此,姚祖恩、王世金于2002年在《重庆音讯》上发展驳论文章《的故乡真是酉阳东流口吗》,义正辞严地回敬了他。姚、王仍是引史料、讲史实,给信口雌黄的人们上了一堂秀山花灯历史课、文艺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位姓冉的酉阳老兄在《酉阳报》上发表《“柳”、“酉”考辨》,本想驳倒《正本清源辟讹传,属秀山》,苦于拿不出真凭实据,只好大搞与花灯起源无关的考证,废话连篇,言之无物,妄下结论。
  知识产权之争,越争越明。秀山文化人孙世恩、华敏于2000年12月15日在《重庆报》副刊上发文《歌声到永远,不能容人抢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市舞蹈家何良荣于2001年1月12日《重庆日报》上发表《我所了解的》,讲出了他亲到秀山采风的经过,他说,他是在秀山溶溪大茅坡听到《黄杨扁担》的。他还证实了四川省歌舞团在秀山玉屏白粉墙的采风。
  光荣的白粉墙是圣洁的,不容人玷污!
  2001年3月3日,姚祖恩深挖讹传之根源,以《引起争论的原因在哪里》再举确证,昭示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7月24日,曾任秀山花灯歌舞剧团团长、秀山县文化局副局长的李树广
  同志,不仅写文《再度认识》(发表于该日《秀山报》,证明《黄杨扁担》在秀山产生、发展的事实,还把花灯资料一箱和由他编写的《秀山花灯选集》的版权“无偿送给秀山,以遂平生之愿”。
  用事实说话的人,人民永远敬重他,更何况他还把在秀山工作的成果回报秀山,“质本洁来还洁去”,高尚!崇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7月16日,《中国民族报》资深记者何玉清与秀山文艺界召开座谈会,专为《黄杨扁担》正本清源。会上,姚祖恩宣读了维权论文《让唱得更响亮》(发表于7月17日《秀山报》副刊上),初步总结了这次维权之争。
  秀山文化人对于秀山花灯《黄杨扁担》的维权之争,由三个单位四个人共同画好了光辉的句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位之一:中国民族报社。资深记者何玉清所写报告文学《一首民歌两年纠纷》和通讯《惹了谁》,图文并茂,分别发表于2002年8月13日《中国民族报》和2002年第11期《报告文学》。该文中特别提到一个在酉阳工作了二十年、在秀山工作了十五年的县领导(酉阳人)。这位领导说:“任何事情都有理撑着,不能胡来。酉阳人不唱《黄杨扁担》,酉阳人也根本不会唱《黄杨扁担》,这事也真邪了门了,怎么秀山的民歌就成了酉阳的民歌?我真不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再度翻开2002年8月13日《中国民歌报》第六版,我们看到该报记者是从时代的高度、民族的高度,以深沉的感情在吟诵充满哲理的抒情诗:
  我们老祖宗留下那么秀美的山川不去开发,我们老祖宗留下那么多的民间艺术不去发掘,而我们却在为一首传唱了这么多年的民歌的发源地争论,我们的短视,我们的急功近利到了何种地步!
  “龙是一条龙,我们都是黄河人…..”我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面对加入WTO,面对外域文化的侵入,保护民族文化将是一句空话。
  其言铮铮,其情浓浓,那些任意拼内耗、无端争抢发源地的人们,见了这两行真理之言,应该羞惭满面,应该悔过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位之二:重庆市教育学院。该校中文系教授赵心宪于2006年3月发表文章《民歌发源地文化生态的认识问题》(发表于2006年3月《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从文化生态理论上对秀山花灯作了肯定和赞誉:“花灯曲调《黄杨扁担》的现场表演、音乐、舞蹈与歌词(文学)的统一,民间歌谣的传唱传播特征体现又很完整。在我们看来,秀山花灯的民俗文化传统,构成了花灯曲调《黄杨扁担》无形的文化生态‘语境’,这是不费更多的话语就可以理解的。《黄杨扁担》花灯曲调的民俗文化性质,也正说明它的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现代商业价值。其文化生态个案的学理探讨意义,在当下商业文化咄咄逼人的全面攻势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0: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单位之三:四川戏剧社。该社编辑出版的《四川戏剧》是全国中文戏剧核心期刊,对《黄杨扁担》画句号的人是朱中庆、伍明实,他们亲到秀山采过风。
  朱、伍二人说:《黄杨扁担》曲调流畅,表现出活跃、诙谐的情趣。
  他们证实了姚祖恩深挖出的论争起源。
  他们说:秀山花灯流行较广,演唱时的伴奏,除二胡、唢呐等外,打击乐的份量也很重,其中锣鼓、钹的配合很有特点。像这样集歌、舞、乐、剧为一体的形式实属少见。
  他们最后说:《黄杨扁担》、《送春日》、《开财门》这三首民歌,在录制磁带、光碟名字时,在演出演唱、作为电视台的台标音乐时,被无偿使用,都是不正常的。趁编教、收集者尚健在,对以上问题予以澄清亦是当务之急,且是合乎情理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江苏苏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