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秀水明山之第10章李宗仪到秀山寻根问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4 09: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宗仪是华侨,居住在美国西雅图。她的先父李欧,字“六一”,出生在湖北宜昌,虽然祖籍是四川秀山,却从来没有去过老家。她的先祖父本名李稽勳,字伯粢,號姚琴,青年时从四川秀山老家大山里走出,进京求学,参加会试、殿试,后来成为清末民初有影响的人物。她爷爷入仕后用的名字是李稷勋。
李稷勋生活的时代可以用他自己的诗句来概括:“大风卷沧海,蛟螭撼神州。我非百岁人,独怀千古忧。妖氛山岳高,世道江河流”。李稷勋有三个儿子。李欧出生时其父61岁,加之其父所仰慕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晚年曾在宜昌担任夷陵县令,号“六一居士”,故给小儿取单名“欧”,字“六一”。按“伯、仲、叔、季”顺排,李宗仪的大伯号“瑗伯”,二伯号“仲言”,其父号“文叔”。李欧在世的时候很少和宗逸提起过先辈的事情。其父去世他才一岁,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再加上其父是前清的官员、民国之初的商界领袖,当年的辉煌,解放后都成了需要隐讳的不名誉的事。   
1980年代初,在四川攀枝花市当市长的堂姐李宗碧曾来到北京找过李欧。李欧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并在电视大学讲高等数学。李宗碧希望能得到清华大学的支援,发展攀枝花的教育事业。堂姊弟谈起过老家秀山。之后,李欧曾多次提起想到四川秀山老家走走。但由于秀山交通极为不方便,从北京火车、轮船、汽车要走好几天,父亲直到1991年去世,也没能实现返乡祭祖的愿望。
1993年,李宗仪从美国西雅图去成都参加学术会议时,曾见到已在四川省政协工作的堂姐李宗碧和在重庆地质部门工作的堂兄李宗德。七年后去成都探亲访友,又见到过成都中医学院的堂兄李宗惠(李恒)。这几位兄长都是解放初年轻时从四川秀山老家走出去的。
他们告诉李宗仪,爷爷李稷勋,在老家秀山是历史名人,号称“传胪大公”。秀山县历史上只有两位靠科举走出大山的进士,爷爷是光绪戊戌年间的钦点“传胪”,是秀山籍学位最高、官位也最高的知识分子。
亲戚们都劝李宗仪到秀山去看看。
2003年,李宗仪到北京国子监访古,国子监负责古籍的一位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告诉她,邻近的北京孔庙有进士碑,刻有元、明、清历届科举进士名录。李宗仪告诉他,我祖父曾取得科举二甲第一名,请他帮忙查一下。
可是,李宗仪只能说出祖父的名字叫李Ji Xun,参加殿试的年代也不清楚。说来惭愧,祖父的名字除了姓李不错之外,名字的两个字写的都是通假字字。亏得他是个二甲第一名,不太难查。结果查出确实有位李姓,名稷勳的,1898年,光绪24年戊戌科的二甲第一名,籍贯四川秀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261

主题

6782

帖子

1万

积分

突出贡献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活跃会员优秀版主论坛元老

UID
5
发表于 2017-10-11 13: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中秋那天,我一在京工作的同学还专门到国子监和孔庙去查阅有关传胪公的资料来,发了几张照片给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如此杰出的先辈,李宗仪自己连名字都说不清楚,当场被那位工作人员奚落了一顿。走进北京孔庙,在进士碑上看到“二甲第一名李稷勋,四川秀山县人”时,用震撼和骄傲是不能形容她当时的心情的,同时也引起了她对祖父一生的好奇。
这块碑不大,碑帽部分有简单的云纹,碑面有些斑驳。碑上列名与爷爷同科的历史名人中,李宗仪知道的还有二甲第六名,三十年代民国政府教育部长傅增湘,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父亲冯台异等。《清史稿列传》中记载:“李稷勋,字姚琴,秀山人。光绪二十四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精衡鉴,重实学,累官邮传部参议,总川汉路事。博学善古文,尝受诗法於王闿运,而不囿师说。专步趋唐贤,意致深婉,得风人之遗。慈铭(晚清诗画大家)尝称赏之。有甓盦诗录四卷。”
在查询了历史资料之后李宗仪知道,祖父1857年出生于当时的四川酉阳州秀山县龙池镇龙冠村,光绪十四年(1888年)乡试中举人,曾任秀山凤鸣书院山长,并主持撰写了“秀山县志”。后来祖父北上深造,在天津从师晚清学界领袖,经学、政治学、文学家、大诗人王壬秋(闿运)。据收藏了她爷爷一卷关于主持川汉铁路修建期间的信札的“且居且读”先生的搏文,才知道爷爷著有《甓盦文录》及《甓盦文录外编》。
李稷勋留下的文字在网上传颂最多的,是他写的一篇《陶然亭雅集之俪启》。民国三年,八十岁的王壬秋老先生来到京城担任国史馆馆长。李稷勋召集在京的晚清翰林院五十多位遗老们,在陶然亭为王老举行为文酒之会“雅集”。王壬秋赋五古一篇,与会者传观索和。李稷勋著文以记此盛事。李稷勋诗词、书法、绘画都很精通,和同代的文人交情深厚,而且收藏颇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仪曾听母亲说,她在宗逸的二伯父家里见过作为戊戌传胪在保和殿举行的仪式上祖父带过的花、喝酒的酒杯。她爷爷留下的文物,随着岁月和政治变故而散失殆尽。所幸李稷勋殿试的试卷及印章在文革后失而复得,成为她家仅存的爷爷的遗物。
李稷勋的两方藏书印章为:李稷勋印、戊戌传胪。
光绪21年,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赴京考试的公车上书,要求变法革新时,李稷勋正在北京,和清末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先生结为至交。
光绪24年,也就是1898年,戊戌变法实施的那一年3月,在北京举行了各地举人的会试,时年39岁的李稷勋金榜题名,参加了在保和殿举行的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即由皇帝亲自出题的 “殿试”,殿试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四项内容。试卷评分为五等,从高到低为圈、尖、点、直、叉。八名主考在李稷勋的考卷上都给了圈。李稷勋试卷得到的是可能的最高分。这次殿试,李稷勋不但中了进士,而且得到了二甲第一名,由光绪皇帝钦点“传胪”。
进士放榜史称“传胪大典”,是科举时代国家最隆重的仪式之一。“传胪”就是在太和殿举行的仪式上,站在大殿台阶上代表皇帝传呼在殿下跪拜的众进士上殿觐见,宣布当年科举考试一甲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的角色,不但要成绩出众,而且要仪表堂堂、声音洪亮。
殿试后,李稷勋授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光绪皇帝“御书房行走”、会试同考官、邮传部左丞参等。1909年为母丧丁忧期间,李稷勋被聘任为民办川汉铁路驻宜昌总理,整顿腐败失职的前任管理层。从此,李稷勋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奋斗。
李稷勋主持建造川汉铁路宜(宜昌)万(万县)段,由詹天佑先生担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沿途地势险峻、工程浩大,在宜昌聚集了山东、河南招募的4、5万工人。可惜这段铁路只从宜昌新码头修通到小溪塔十公里,就因为政治原因而停工了。
清政府中,盛宣怀等要将川汉铁路民营收归国有,由外国人出资兴办这个艰难的工程。川汉铁路商办转公办,激发了四川乃至全国保路运动风潮。清政府启用大臣端方,调鄂军入川,另调军进驻宜昌防变,导致武昌空虚。“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发生之时,清军无力弹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稷勋在辛亥革命这一中国近代史的大事件中,有其历史的地位。
三年前,李宗仪和她先生赵天池曾去过一次宜昌,探访她父亲的出生地和祖父李稷勋在宜昌川汉铁路建设公司任总理时留下的遗迹。当地政协文史委和县志办公室派人派车,带着他们进山,看到了一个残留的铁道隧道口上刻的“上风垭山峒”的题词,上款“宣统二年六月”,下款为“秀山李稷勋题”,并刻有两枚印章:“戊戌传胪”、“李稷勋印”。这两枚印章,李宗仪在北京堂兄李宗宝那里曾经见过,在涵洞口见到它们真是倍感亲切。
他们还看了当年的车站、路基和其他川汉铁路的遗址。他们惊讶地发现百年前她爷爷主持修建的一段路基现在还在使用。这条艰险异常的从宜昌到万县入川的铁路,近年来又在修建,改名宜万铁路,当时还没有修通。
秀山县有人著文说,李稷勋离开秀山当了京官之后,终老湖北宜昌,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李宗仪估计,祖父在母丧期间是回过秀山的。后来在川汉铁路变故当中,祖父为四川乡亲父老所误解,再没有回老家应是事实。
当时,李宗仪开始着手编一本有关她父亲的书,就需要追朔祖辈的根源。以前她曾经听堂姐说起过,祖父曾经在老家修建过住宅。老家乡亲为了表彰他,在他的出生地龙池修建过牌坊。
祖父的往事,使得李宗仪对秀山老家十分向往。当时她堂姐李宗碧业已作古,堂兄李宗惠年过七旬重病住在医院里。没有亲人陪伴到秀山老家去寻根问祖,怎么办?踌躇了几年后,终于下决心回老家去看看,不抓紧时间恐怕连知情人也找不到了。
有过一次去宜昌追寻祖父足迹的经验,在美国西雅图筹划秀山之行的时候,李宗仪知道应该从联系当地的政协文史委及地方志办公室入手。没想到在网上居然查不到联系方式。后来得知四川省秀山县已经改称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几经波折,李宗仪终于得到了政协文史委和档案局县志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李宗仪之前以为四川秀山李稷勋的大名刻在北京孔庙的进士碑上,如此偏僻的地方出了京官在当地是件大事,祖父又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名人,想不到他们听到祖父李稷勋的名字都感到陌生,并无反应,好在他们都愿意去查一查。也难怪,现在在位的都是年轻人,一百一十年前的事对他们来说已是太久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种情况下,只得求助于在四川的亲戚和网友提供线索。
成都的堂兄李宗惠提到,从秀山出来的原省政协委员、姻亲熊绍韩还有后人在成都。熊绍韩的亲孃孃(姑姑)是李稷勋的元配。李宗仪想起她弟弟李宗伦八十年代初在成都还见过熊老,如今他如果在世该有90多岁了。电话打过去,发现熊绍韩的后人幼时离开秀山之后就从来没有回去过,什么情况也提供不出。成都的亲戚们只提到一位秀山师范退休的李瑞琼老师是在龙池祖父老宅出生的,至今还在秀山县。
承蒙各位网友,特别是秀山社区秀山人文的版主子虚先生的热心协助,又得到了一些信息。之后在美国旧金山的李宗碧的女儿曲卫平帮忙联系上了秀山县统战部侨办杨正银副部长。杨正银答应联系还在秀山县的李瑞琼等亲友,并和龙池镇政府联系。临行前,李宗仪从西雅图把所有到四川可能会联系的人的电话都试打了一遍,准备就绪,终于踏上了行程。
李宗仪在乘坐海南航空496航班抵达北京的第二天,九月三日,和她先生赵天池一起飞往重庆,晚上在那里和从上海出发的大儿子赵宁会合,九月四日星期六一早从重庆北站一起乘K73次火车去秀山。火车站的熙攘,让他们初次见识了重庆人的高嗓门。
一位卖报的小贩凑上前来大喊 “一报、二报、三报、四报”,他们一家人面面相嘘,真不知他说的是什么。后来分析大概是“渝报、日报、商报、时报”。重庆话算是北方官话在西南的一个分支,和普通话有一致性,北方人应当不难学,可是重庆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还有很强的韵母儿化现象,同一个字的四声调与普通话差别也大,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古怪的方言很多,语速又快,报贩简单的报名,让他们领教了重庆话的厉害。
刚被人潮推进车站,一位穿红马甲的“棒棒”对他们嚷了几句,然后拖起他们的箱子就往站台里跑。他们在后面紧赶慢赶地追。棒棒收了10块钱,他们避开了拥挤,提前上了车。原来大多数乘车人都没有座位号,不一会儿连车厢走道里都站满了人,让他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重庆人声的喧杂。
火车是新空调快速,开起来算平稳,一路上穿过一个又一个无数的山洞,沿长江经涪陵,向乌江上游蜿蜒而行。李宗仪看到很多站台上都有这样的标语“每一个岗位都是人命关天,每一次作业都是人命关天,每一次疏忽都是人命关天”,可见路途之险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发前,李宗仪告诉小儿子赵悦,我们要去秀山老家看看,现在那里通火车了。
他说:“现在才通火车?这话像是十八世纪讲的。”殊不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重庆到秀山的火车三年前才修通。
在黔江车站停靠时,李宗仪接到了秀山统战部杨正银副部长的电话,说他会到火车站去接来宾,询问来宾当天的计划。因赵宁只能在秀山逗留一天,他们提出下午就去龙池。他说他会和那边联系好。
坐在下一段的火车上,真不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既盼望又紧张。车上遇到一位重庆知青的后代。她的母亲是秀山当地的土家族。问起秀山的情况,说的是房价上涨之类大城市人的话题。她告诉他们,秀山特产是黄花菜,好吃的是米豆腐和各种粑粑。土家人和汉人没有太多的区别,语言上也没有什么特别。李宗仪问她如何称呼姑姑,她说叫“孃孃”。这和李宗仪小时在北京家里用的称呼一样,她不知这是不是土家族特有的。
一个半小时后,火车停在了秀山站。出得站来,远远看到一幅大红纸,写着“欢迎李宗仪姑母到秀山”。一位高个子的老人上前来,称呼李宗仪姑母。他是李瑞琼的先生糜贤庆,是秀山另一个望族,道光年间当过京官太仆寺卿的糜奇瑜的后人,秀山教育界的老前辈。他说李瑞琼腿摔伤了,不能到车站来接远客。
在车站,来宾见到了杨正银部长和统战部台侨外事科科长池黎民女士。杨部长说找到李瑞琼,还费了一番周折。先是找到了秀山师范的一位李瑞琼,才20多岁,然后又重找才找到。
杨部长还打听到了龙池李家这一支可能知情的另一位后人,但他在半年前去世了,儿子还在。
池黎民女士和司机招呼来宾上车后,出了火车站一拐弯,车就停在了“站前酒家”的旁边,糜先生说到家了。从西雅图和李瑞琼的通话中知道她家距离火车站不远,没想到这么近。上得楼来,宽敞明亮,装修现代的三室一厅。后来听李瑞琼在教委工作的大女婿说,这是县教委专为退休教师买的房子,为的是让一辈子在山里乡下教书的老教师退休后享受在县城方便的生活。李瑞琼和已退休的大女儿糜卉在家等李宗仪一行。
几句寒暄之后,糜贤庆问他们是不是住在家里。为了不给亲戚添太多麻烦,李宗仪说还是住宾馆的好。杨部长联系好了当时县城里最好的四星级碧鑫大酒店。坐了一会儿,吃了几块西瓜,糜贤庆就要给他们煮面吃中饭。他们提出先去龙池乡,那里的本家亲戚还在等着。
四川秀山县有300多年的历史。1983 年改成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时作了民族普查,当时土家和苗族占人口一半以上,符合少数民族自治的条件。李家、杨家都是土家族的大姓。全县幅员面积2462 平方公里,辖 9 区(镇)、 48 乡(镇)、 538 村、 6 个居委会、 4138 个组、5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54 万人)。县城里公路宽阔平整,路两边都是新建的高楼。县政府的玻璃新楼十分气派,有十几层。碧鑫大酒店就在县政府大楼的斜对面。新县城是重庆改为直辖市后开始修建的,从以前的一点几平方公里的旧县城改成占地十平方公里的新县城,工程还没完。
县城去龙池的公路正在翻修。好在路不远,在车上颠簸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龙池镇。下车跟随街上几个已经在等远客的人向前走不远,朝北拐进了一个院子。陪同的亲戚糜贤庆先生指指点点,说这里是李传胪老宅的大龙门,前面是小龙门,门口两个石墩子十分气派,有没有石狮子他记不清了。而远客所能见到的只是院子里残存的青石板地面和房基下条石。院里只有厢房一面还保留着部分古老的木质结构,有几处木质的窗棂还可以隐约看出当年的风格。窗下褪色的毛主席语录牌提示着时代的变革。
李家后裔在1950年土地改革时被扫地出门,房子和土地分给了贫下中农。60年后,院子的格局已面貌全非,院子的正房是新盖的砖房,现在的住户和李传胪没有关系。
据镇政府人说,对老屋和牌坊的破坏主要发生在1970年后。人们为了改善住房的条件,把老房拆了,牌坊的石材大约成了新房的房基。老宅的主人是无从寻访了。镇政府的李传红书记召集了和李家老宅有关系的人们在院子里迎接来宾。
李书记指着两位花白头发、显得苍老的女士对李宗仪说,这是李瑞琼同辈李瑞华,算是你的侄女,这是王秋英,她是嫁到李家的你的侄辈的亲戚,她们以前曾经在老屋里住过,和你算是最亲的了。李宗仪邀她们拉着怯生生的孙女们一起照相。
老宅中,各人七嘴八舌操着浓重的重庆口音向远客介绍这个院落,李宗仪则是在尽力地聆听,竭力想听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在一片嘈杂中,李宗逸听到一个清晰的问句:“有个李六一是谁?”
李宗仪马上回了一句:“那就是我爸!”。
问话的人叫聂召煌。他说他是老表家的,是李家的表亲。他说以前李宗碧堂姐到秀山来,都在他家住,曾听到说起有个李六一在清华教书。
这几句话,一下子就把李宗仪和这个院子、和这群人的距离拉近了。
聂先生又提起当地称姑姑为“孃孃”,叔叔为“满满”。随后这些老屋的亲友邀远客到院子后面新盖的房子里叙谈。
屋内有电视,备有矿泉水、香蕉、西瓜招待。
李宗仪注意到一位年轻人耳朵上戴着手机蓝牙。此时,一位李姓祖字辈的李祖益从一个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泛黄的小本,从模糊的字迹和翻卷的边角可以看出这是有年头的东西。他说这个小本保存五十多年了,是手抄的家谱。据他说,李家在龙池的这一支是文字辈两兄弟,从江西吉安府六零县四十三都愉山坡迁移过来的。不知这是什么年代的地名,也许由此可以查出祖先迁移的时代。李祖益的手抄家谱上记载的李家排行是:“开仙文仕步,若稽祖宗泽,吉善友余庆,孝有兴家正”,20个字转。这正和李宗仪十几年前听堂姐李宗碧讲的“开先文示部,若继祖宗泽,积善有余庆,孝友新加正”音同,但字不同,因为出发前还听堂兄李宗惠说过一遍,所以印象深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排下来,李祖益的祖字辈比李宗仪大一辈,算是她的叔叔。小本子里记的家谱,来不及细看,随即翻拍下来。回来查看,发现在小本上钢笔写的字迹已褪色的部分写的是高祖文字辈文科,曾祖是“仕”字辈名仕太,祖辈排“步”字,显(父)是“若”字,好像差一辈。李宗仪细看,发现后面有“子祖益生于癸未年正月十四日”的字迹。再看封面上写着“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中旬立”。这说明小本的记录是李祖益父辈留下来的。此外,在开头“派名”处另有“若”改“光”的标注。对照祖父李稷勋的殿试考卷封面上写的祖宗三代的姓氏:“曾祖士昌,祖赞唐,本生光弟,父光斗”。如果“若”改成“光”的话,下面就该是“继(稽,稷)”字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仪确认,情况基本上是对的,但从他父亲的曾祖辈,他的太祖辈,与李稷勋的祖先就已不是一支了。这可能就是说的同祖不同宗吧。
小本后半部圆珠笔写的笔迹清晰的部分是李祖益加的。李祖益曾当养路工,退休后才从秀山搬到龙池。谈话中还谈到李家一位后代,在北京念书后生病回到龙池。人很聪明,三位数的乘法很快就能心算出来。没听清这人叫什么名字。
在场有一位青年人名叫李智,说他父亲李泽昌是李稷勋家的后代,但已于半年前去世。想必这就是杨部长打听到的龙池李家这一支的后人。
李智的母亲王秋英对远客很热情,让他们在龙池多“耍”两天,并让李智和我们互相交换了联络地址。他给我留的地址是重庆市,秀山县,龙池镇,龙冠居委会3组。不知这个居委会是什么建制。
李宗仪盘算:李智比我要小两辈了。因我父亲在我祖父六十一岁出生,属于我们下一辈“泽”字辈的李智的父亲和我年龄相仿是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09: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宗仪问李智的姑母也就是她侄女辈的李瑞华,为何不排行“泽”字,回答是女孩不按家谱排。乡亲们对李宗仪说“不管走多远,只要知道根基在这里,尽管老辈没到,但是你来过了,有了回家的感觉,心里就踏实了,就舒服了。”
龙池镇的李书记邀来宾去镇政府看看。他提起,听说来宾要来,镇里人到李家老宅院子里察看,在院里地上发现半截石碑,在人们脚下踩踏,于是当作文物把它搬到镇政府去了。
李宗仪一行驱车来到镇政府,见到了这半块残碑。碑体宽约一尺,上面赫然刻着“钦点戊戌科传”的字样。传字只有上一半,但清晰可辨。下半截想必是“传胪李稷勋”了。它很可能还就在院子里,应该是不难找到的。没人能告诉来宾行前听说的龙池的牌坊的下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