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散记] 绿叶散文第4集心海浪拍第1章写景散文之大溪酉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4集心海浪拍第1章写景散文之仙人洞

仙人洞,古称仙人岩、柜子岩,又叫箱子崖、仙人书箱、仙人藏书,在石堤下码头正对面,是一处远近闻名的悬棺崖葬,传说仙人在洞内藏有天书、宝剑,故名。
  其实,羽化登仙只是传说而已,实际上这是汉唐以前獽人、蜒人(巴国南疆各族后裔)墓葬之一的是悬棺崖葬(简称崖墓)。其葬式大体有三种:(1)在自然洞穴的洞口下沿,用石块砌成平台,在平台上顺河道方向放置棺木。(2)在绝壁上,以自然小洞穴为基础,凿成1.5见方的大洞,放置大型的箱子型棺木。仙人洞属这一种。(3)利用古代藤树横江的条件,在悬崖上凿一大洞,再从祖坟将祖先骸骨迁来此处进行二次葬。
  悬棺崖葬不止一处。仅在以石堤街为中心的酉水、梅江长约20千米的沿河两岸,就已发现1637个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在离河面2050高的悬崖峭壁上,因此称为悬棺崖葬。已发现的遗址中,棺木大部已毁损,仅存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悬棺崖葬,是研究秀山县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和族属历史的珍贵遗迹。
  春秋时的巴人、濮人都是土家族(含石堤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祖先顾相,据传是伏羲之后。他在夷水(今鄂西清江)统一了母系氏族盐神部落后,又统率巴、樊、瞫、相、郑五部落而为廪君的务相。殷商时期,石堤属蛮夷地,巴人建巴国后,石堤为其南疆一部分。
  古代的巴国,是指先秦时即公元前336年秦灭巴以前的诸侯国区域。据晋人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抵汉中,南及黔涪。巴志所称鱼复,后称夔州、夔府,即今重庆市奉节县;棘道,今宜宾市;汉中,位于陕西之南部,今未更名;涪即今重庆涪陵。殷商后期,巴国迁都于此,称枳。周武王依靠巴、蜀之师灭了商纣王后,封其宗姬于巴地,此时的巴国便正式成为子爵一级的诸侯国。至于志上的黔,虽然巴、楚、秦各有黔中郡之记载,但疆域大同小异,其地包括今重庆市之黔江、彭水、酉阳,秀山和贵州省之沿河、印江、务川及湘西部分地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国之南疆,正是今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之地,也正是当今中国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区。《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苴、共、奴、獽、夷、蜒之“蛮”,其中獽、夷、蜒之“蛮”,即石堤与周边的土家族、苗族先民。
  总之,在先秦时期,巴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湖北鄂西清江流域,而石堤则为次一级的中心,秦灭巴国后,遂正式置黔中郡,涪陵郡。此时之黔中郡,比巴楚之黔中郡小得多。
  清朝后期刊印的《秀山县志》(老县志)有载(原文是文言,此处是译文):河的东岸陡峭的岩石如壁,称仙人岩,岩半腰有一方形洞穴,里面放一口红色小竹箱,内装书剑。石堤巡检郭良相从岩顶用绳索缒一人下到洞里,打开竹箱,看到了书、剑、人发和鸡毛。翻书看时,书乃蝌蚪文字,不可辨认,正要继续翻看时,空中突然雷鸣电闪,入洞的人急忙退出,不久即死。后又有人探视,发现洞中有宝剑存放。
  该江峡原叫“书箱峡谷”,改名“书箱宝剑峡”,可能都是以此类传说为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仙人洞,亦名柜子岩。清代诗人陈继川有《舟泊石堤观柜子岩》一诗,发抒思古之幽情。其诗云:

  古洞何年秘篆留?神仙踪迹总虚浮。
  山疑蓬岛真难到,地似桃源漫纵游。
  一片闲云沉绝壑,半江残照泊孤舟。
  登临未暇频搔首,红叶萧萧正晚秋。

  诗中所说“山疑蓬岛”绝非无据之说,因仙人洞上有泉水泻下,阳光一照,即显出“二龙抢宝”奇影奇象,所以疑是蓬莱仙岛,有龙则灵。可惜20世纪末叶此泉水改道,不再滴雾显“龙”,少了一道天然装饰,因此不得见此奇影奇象矣。
  因传说仙人洞内藏有天书,古代即有好事者攀岩而上。在郭良相之后,有人在洞中“箱子”内果然发现一本书,乃是蝌蚪文字,只有一个“死”字依稀可以辨认,结果好事者一命呜呼。后来,又有一人在“箱子”内觅得一部兵书,但因其人死守秘笈,藏而不宣,并未发挥任何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60年代(一说是1958年),一海洋人攀岩入洞,确证了洞内的棺材和尸骨,但出于无知,他竟然将洞内之物尽行扫入梅江河水,使古人骸骨受到水流之苦,但也为考察古代獽人、蜒人的悬棺崖葬之习俗提供了历史证据。仙人洞崖葬遗址,以“石堤悬棺崖葬”为正式名称,已于1984年列为秀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4集心海浪拍第1章写景散文之石堤酉水景观

从石堤下码头出书箱宝剑峡,至两江口,从两江口直至拦河水坝,又是一个景群。这个景群包括石梁拦江拦河古寺石堤厘金局遗址双鹿过江勾腰柳树等系列景点。
  一、 石梁拦江
  石梁拦江,又叫岩梁拦河、石梁卧江、石牛卧江、石龙过江,位在水坝村酉水河中。石
  梁这一拦江,就把宽阔的水域挤在岩梁北侧一壕冲出,水急浪高,汹涌澎湃地下了水坝滩,给上溯船只的航行造成了很大困难。
  酉水河中为什么突然有这么大的石梁子拦河呢?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酉水河里住着一条孽龙,任意行事,胡作非为。耕田插秧之时,它竟滴雨不下;等到秋收时节,它就阴雨连绵;兴起时就兴风作浪,掀翻过往船只,发洪水半夜将人淹死,搅得一方不得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害怕了,就来烧香礼祭。孽龙托梦给一个族长说:“这十里八方都归我管,你们每三年要给我找一个漂亮少女做老婆,送一对金童玉女供我享用,否则你们休想得到安宁!”人们只得依言行事,但大多数有女儿和婴儿的家庭,都怕儿女送进“龙口”,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去。
  这件事被八面山上一个叫虎儿的壮士知道后,他很同情石堤水坝周围的人们,决心除掉孽龙。为此,他四处寻师求艺,几年后,学得一身硬功夫,于是赶到石堤来除龙。这天,他走到半路上觉得很累很乏,就坐在路边石头上打起瞌睡来,梦中,突然有个满头白发,长着白眉毛、白胡子的老人递给他一颗珠子和一根鞭子,对他说:“小伙子,吃下这颗珠子,孽龙就吹不动你。今天晚上与孽龙决斗时,等到孽龙打得筋疲力尽了,你只要将手上的赶山鞭高高举起,狠狠打在孽龙身上,你就可以取胜。”
  虎儿醒后,吞下珠子,收好鞭子,继续赶路。晚上,他找到了孽龙,孽龙想一口吞掉他,可是却沾不到虎儿的边,又想把他吹跑,虎儿纹丝不动。虎儿与孽龙大战五百回合后,双方都筋疲力尽。此时,虎儿想起老人的话,就取出赶山鞭,对着龙身拼力打去,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一排排大石头向孽龙砸去。孽龙躲闪不及,被石头重重压着,动弹不得。赶山鞭赶来的石头,变成了拦河的石梁。直至现在,人们有时坐在石梁上,还能隐隐约约感受到石梁在轻微地挪动,这也许是孽龙还在挣扎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有这道石梁,就把酉水从水坝以上拦成了一个“丫”形深潭,潭中波平如镜,水坝也因此得名。这个“丫”形深潭,“丫”如树桠,分成两枝,一支是酉水的支流梅江,一支是酉水的上游北河,主干是酉水,而“枝”、“丫”的交汇点就是两江口。
  因为石梁北侧的那道壕沟,造成了水深浪急之势,所以自远古至民国,在川鄂湘黔边区要靠水运与外界交往,与水路有关的木船和船工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故“石梁拦江”在四省边界甚为有名。
  石梁拦江,有数道交错排列,似一条条巨鳄,最后一列石梁最短,其中有一石最大,人称“岩梁之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镇江寺
  拦河寺建在石梁拦江景点北边,即酉水北岸,寺庙与石梁上下相望。拦河寺敬的是河神。后来,改名镇江寺。船工及过往商人船泊潭上时,常到拦河寺去进香,祈求河神保佑平安。明清及民初酉水水运极盛时期,此寺香火不绝。后因拦河寺无人管理而毁。
  三、 石堤厘金局水坝遗址
  厘金,亦称厘捐或厘金税,是旧中国的一种商业税,主要是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税。在水坝的酉水南岸,有石堤厘金局水坝遗址。
  清咸丰三年(1852),清迋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下令加征津贴,按地丁田赋一两加征一两(白银),同时开办盐厘、百货厘金等厘税。咸丰九年(1858),清廷在石堤水坝设厘金局(是秀山县建县以后第一个税务机构),为“行者设卡”、“抽取活厘”的办事机构。征收花纱、桐油、百货过境税,值百征一,年征万金。据光绪刊《秀山县志》载:“咸丰末年,在石堤设有厘金局,以秀油与棉花为大宗,每年抽税到万金。”据考证,当时由水坝上下之大小船只日逾三千艘。在此局供职,为州县班第一优差,因而官场将厘金局称为“石堤道”,谓差满积蓄既丰,可以过班道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0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厘金局官员称总办,先后由徐联棻、徐心余父子担任。
  厘金局大堂、二堂及三堂银库等处,金碧辉煌。大堂鼓点而外,陈设各种刑具;两辕门东西分列,拱持江岸,辕西有巡防军两营,水勇六十,归厘金局节制。
  总办有事到石堤镇,例来乘炮船,巡防两营排队迎送。船至两江口,燃火炮轰之,声闻镇上,即知总办将莅镇,镇上可准备欢迎事宜了。
  江苏南通人、两次来川任职的徐心余所著《蜀游见闻录》中说:“缘该地为酉阳州所属之秀山辖境,巡检驻石堤镇,局去镇五里,为川云贵及两湖五省交界处,且四面苗疆,非此不足以立威警众也。”
  徐心余对石堤厘金局被洪水冲毁之憾事也有明载(均见《蜀游见闻录》):“己酉(1909)夏五月十七日午后,烈风陡作,雷雨随之,上游某山,竟发生极大蛟水,顷刻之间,涨至数十丈而未止,时近三更,大堂等处,已为风浪卷去;天未明,三堂屋亦随卷去……”
  金碧辉煌的石堤厘金局建筑被毁后,厘金局迁往石堤古镇,一至清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江苏扬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