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钱·名利VS诗·修为 钱,民生之要务;诗,心灵之发抒;名利,社会前进之动力;修为,人性约束之根本。 古往今来,世人在这几种追求之中总是各执一说,自行其事。爱好财货、名利的人大多轻视诗文和修为,看重诗文、修为的人又很是鄙弃财货、名利。于是便经常有脑满肠肥而目不识丁,于斯文一道嗤之以鼻的;也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在陋巷,凭一箪食,一瓢饮,而能不改其乐的。两种人,两种生活态度,两个极端,是非之间,确是难下定论。 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只知道去追求财货、名利,而不崇尚文化、修为,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堕落,人性便少了约束,人心会缺乏良知,行为会没有规范。道德会因此而崩溃,社会将陷入混乱和危险中。所以说,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无根的,是不会走得久远的。大家趋之若鹜所追求的财货、名利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也只会象黄粱一梦那样短暂。 但是,一个社会的高知识群体如果只注重苦行僧似的个人修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自己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恐怕,这也无益于社会的进步。历史上太多自诩清高的人,总是连养活自己都困难,还奢谈什么兼济天下。那满腹的学问,无非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用于自淫罢了。 所以自古以来的人生取向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途径,一部分人无视道德和文化,在那里不择手段地攫取,总是努力想让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然后用囤积的财富穷奢极欲,或者象守财奴一样的把它们遗留给子孙后代。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是一个人成功的具体标志。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一个人的心灵,离开了文化的熏陶就会蒙尘;一个人的行止,如果不加强自身的修为便会出轨;他们更不知道,离开了文化精神的传承,再多的财富永远都逃不出富不过三代的谶言。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耻于谈钱,羞于争名,总是活在自己构筑的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里。他们的学问谈起来可以经天纬地,可以富国强兵,可他就是没有实际行动。难道有人真的清高到可以仅饮山泉,食野果而怡然自乐吗?他真的想把一腔学识埋没于山野吗?他真的是能够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吗?其实很多标榜清高的所谓文人,他不是不想当官,不是不想有钱,不是不想出名。而是他把社会太过理想化了,他们忽略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阻力。纵横捭阖他不行,以退为进他不行,巧妙周旋,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也不行。受不得任何委屈,剥不下脸皮,他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处理这些不得不面对的复杂问题,那么最终只能导致他选择逃避。历史上很多出仕不久便挂印而走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美其名曰:退隐山水。实则是在官场混不下去了,他们过于理想化的施政方针无法实施而已。(在生存能力这一点上,他们比草根出生的人差许多)。想想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再高,如果不知世俗民情,不懂士农工商,不理耕稼陶渔,不善于把握和理解、不懂辩证地对待人性美丑,他如何施政?他如何不碰壁?外行管内行,这难道不是对中国官场几千年只会吟诵之乎者也的文人做官的笑话和莫大讽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一个不谈金钱的社会,世人的生存如何持续;一个没有名利为饵的社会,怎么可以吸引最精英的的人才为国出谋划策。可以肯定地说,名利——就是社会能够前进的根本动力。只是,有很多人骨子里不愿承认而已。 难道,钱、名利便真的是洪水猛兽,它与诗、修为真的无可调融吗?我想不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有众多英才俊杰给出了理想的答案。这类人,上马能开疆,下马能治世,提笔可行文,出口便成章;居庙堂则能游刃有余,造福一方,食其禄而忠其事。处江湖则能独善其身,养家无虞,生存无忧。立德遍泽乡梓,立言普惠儿孙。窥其心语,概意为:钱、名利只从正道中取,在规范中用,便是无上的修为;诗,尽在无意中来,无论高雅、粗犷皆是珠贝。能在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同时,在方寸间仍保持一份不被世俗所左右的纯真,这何尝不是一种清高。为什么莲总是被人颂扬,就在于它长于污泥而能生存,花开依然洁白。这种淤泥中横空出世的洁白甚至比不敢面对红尘的点染,只能在幽谷中隐世独怜更加清绝啊。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佩服的啊。 注:此题乃一好友提问,原话为:哥哥,钱、诗,名利、修为是两个极端吗?由于立意过大,当时只能草草回复,过后把这个题目放在电脑桌面上,经常要看看,就是无从下笔,知道以自己的水平,无论如何也很难阐述明白这么高深的课题。但心又不甘,今天终于写了这么一点,把它半生不熟地端出来,以期抛砖引玉,恳望高明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