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历史的沉淀越久远,留下的痕迹越清晰,呈现的光环越明亮。今年已经87岁高龄的原秀山县委书记冉海光就是在秀山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深深印记的人,50岁以上的人提起他,都是举大拇指称赞,可谓秀山历史上的功勋县委书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用来赞扬老书记冉海光的功勋是再恰当不过的赞誉。如果说当今秀山50岁以下的青壮年或所形成的社会主流,对秀山过去的记忆已经模糊、已经远去,甚而尘封,已经不知道冉海光是谁的话,但县城及钟灵水库流域近20万人被钟灵水库滋养,这个实实在在的现实,无论如何都不会模糊、不会远去、也不会被尘封。 钟灵水库,这个造福秀山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的决策者、推动者之一,就是当年的秀山县委书记冉海光。 我知道冉海光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文革期间,他是个反面人物——扎在公路边树上的草人。当时,公路两边的苦楝子树上扎很多草人,从中央到地方有刘少奇、邓小平、李井泉等,草人上都写上“打到XXX”的字样,由于我识字不多,打倒的县里头的人物名字没记住,只记住了个冉海光,因为这个名字响亮、简单,好记。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1977年10月,我作为高二学生上钟灵水库参加万人大突击,我语文老师让我做战地通讯员写顺口溜,曾见到了这位最高指挥官——县委书记,他个子矮小,手夹“经济牌”香烟(俗称“经济烧”,8分钱一包),穿解放鞋,一副民工打扮,没什么特别。他的派头确实没让我产生敬畏,因为和他儿子长得差不多(他儿子在秀一中读书,高我一个年级,经常不睡午觉,我们一起在操场投几个篮球,大家喊他“小冉嘎子”,不知是昵称还是戏称),所以记忆深刻,毕竟见了个大官。 冉海光从1951年来秀山到1981年离开,整整在秀山工作30年,他的工作经历基本上是在秀山度过的,直到1984年从酉阳县委书记任上退居二线。 1951年,秀山土改,冉海光作为酉阳专区派往秀山土改工作队几十名成员之一任龙凤土改工作队队长,工作地点就在龙凤、司城、塘坳一带。52年秀山土改结束后,大多成员撤回酉阳,冉海光留了下来,任龙凤区团委书记。此后,老人家一直在龙凤工作,任区委书记,60年代初期进秀山县委班子,任副书记,又起起伏伏,于1973年任秀山县委书记至1981年调离。 龙凤坝子万亩良田的成型,孝溪水库的兴建是否与冉海光有关?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他一直处于龙凤区及秀山县委的核心决策圈,他不可能没参与这些工程建设决策与推动,有关细节,我们将会有后续访问。我们现在只看到良田万顷,龙凤花海,误以为是很久远的时代形成。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知道,50年代初期,整个清溪坝子由于缺水,几乎全是旱地,是解放后,从隘口到清溪的堰渠修通后,有了水的灌溉,才有了如今的良田万顷;也因为有了1973年建成可以灌溉、1978年全部竣工的孝溪水库的灌溉,才有了大清溪的大粮仓。 再来看看钟灵水库的决策、修建形成过程吧! 钟灵水库于1958年动工上马,坝址选于上游的板栗坪,库容很小,种种原因,中途下马。但作为县委核心成员的冉海光一直惦记着这个工程,不时走进钟灵实地考察。1971年,县委书记肖永谦、副书记冉海光、县委常委宿成清、水电局工程师祝清源等又把兴建钟灵水库提上日程,他们通过实地踏勘,决定重新上马,选址窑罐厂(即现在坝址)建坝,扩大库容。特别是冉海光、宿成清、祝清源三人,他们是走遍了库区的岩坷草丛、溪沟森林,风餐露宿,多次深入。宿老给我们描述当时选址踏勘的情景是逢草砍路、逢水踏河,戴着斗篷、披个蓑衣、穿双草鞋,“一孤都是十多天”。宿老说来轻描淡写,我们听来却惊心动魄。后来他们又跑地区、跑省城争取立项、争取资金、争取专家组来进一步论证确认,这一去一来就是五、六年。1976年4月30日,四川省水电厅正式下文,以《川水发(76水基字)330号》文件,批复同意修建秀山钟灵水库为三等工程,拦河坝为三等建筑物、核定国家投资为310万元。整个工程占地为17539亩,移民搬迁229户、849人,房屋搬迁117户,小学一所。(以上史料来自宿成清著《秀山党史资料》)。 今年,是钟灵水库修建40周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工程! 冉海光书记,是秀山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功勋书记、真正的草鞋书记,值得尊敬! 他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这一代干部,是一代与民同甘苦创业的人民干部,人民不会记住他们的。 不久前,87岁高龄的南下干部王世勤来秀山拜访她的同事们,对逝去的人不由悲从中来,泪洒热土;对健在的人要去叙一叙看一看。我们在宿老的带领下,看望了老书记冉海光,老人因脑梗塞腿脚不便,但精神尚好,语言无大的障碍。 冉海光老人就是我们常见的农村老头,普普通通、和蔼可亲,手上夹纸烟的动作或许就是他老人家几十年来的标志性动作。 拍了几张图片,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