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武陵山苗族的西向迁徙现象,自古有之,在“赶苗拓业”浪潮的逼迫下,于明代达到一个高峰。他们首先是迁入贵州,再从贵州往云南方向运动。 在整个明朝及清朝前期统治的3个多世纪里,在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毗邻的武陵山与云贵高原东部的广大区域内,发生过多次规模大小不等的针对苗族、土家、布依、仡佬、侗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赶苗拓业”行动。剿杀、驱赶原住民,由屯住的官兵、土司、移民重新开拓家业。 “赶苗拓业”虽然不见于封建正史的记载,但却是封建王朝的统一意志与行动,是历来中央皇朝“平蛮”政策在明代的延续与具体实施。它首倡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贯穿于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并延续到清朝。由官军与土司兵在朝廷“平蛮将军”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针对的是不顺从中央王朝统治的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给被剿杀、驱赶的相关民族带来巨大灾难,造成新的族群互动与聚居状态。其中导致了苗族大规模的西向迁徙,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清溪镇,仍有当年“赶苗拓业”的遗迹“苗王墓”与“清溪地道”。 今清溪(古代平茶)尚存明代遗垄——苗王坟一座。苗王坟又叫苗王墓,位于重庆秀山县城西12公里处的清溪场镇邦好村,古称大坟堡。该墓县志不载。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苗族首领吴老K为反抗土司的残酷镇压,即所谓“赶苗夺业”,率领苗民与反动土司进行激烈的斗争。他领导川、黔、湘边区苗民起义,称‘苗王’,后在平茶地方战死。苗王死后,当时平茶、邑梅、石耶等地及湘、黔两省边区苗民每年祭祀时都各自从本地带泥土来将其坟地加土堆坟,年复一年,现已成高达七、八米的大坟堡。另苗王坟附近,还有明代苗族战斗的地道战遗址——清溪地道,均成为川、湘、黔边区苗族历史的古迹。这两处遗址,都是苗族人民反抗精神的象征。 苗王墓呈圆形封土墓,原墓高10米,墓顶直径9.7米,底部周长76米。原无碑记,1986年县人民政府在墓前竖“苗王墓”石碑一通,碑宽 0.7米,高1.3米。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是秀山仅存较为完整的苗族古墓,对研究秀山苗族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 苗王墓门票:免费。 苗王墓开放时间:全天。 苗王墓地址:重庆秀山苗族自治县城西12公里处的清溪场镇邦好村。 苗王墓交通路线:从重庆主城区上渝涪高速公路(渝长高速公路 涪陵高速公路)到涪陵,118公里; 在涪陵转国道G319,经武隆、彭水、黔江、酉阳到秀山,到秀山后坐车至清溪场镇,再往苗王墓即可。 苗王墓周边景区:轿子顶林场旅游区、妙泉湖、宋农土王庙遗址、梅江民俗文化村、洪安古镇。 秀山特产:苗家腊肉、苗家菜豆腐、腌萝卜、社饭。 “赶苗拓业”在秀山,还见于吴氏宗谱:“吴本姬周泰伯苗裔也。”“云衡,谦公之子,号楚卿,元儒也。原籍江西抚州金谷县地名后山人氏,于元仁宗延狜元年壬子(1312年)十月初八日,随营来秀征苗平茶峒,后改平茶司,即潜溪(今清溪)长松坪(今邦好)是也。 ”“衡祖为平茶清溪吴氏之祖宗。” 平茶清溪吴氏迁居祖名讳曰“朝回霞口向山西,琬出镇黔兰溶溪,芳居平块秦唐店,漳浚黔南宽邑梅,裕居坝孝好黔蜀,湖南岳炳大坟居,甘隆志蔚昂罗杰,衍琬瑜山畅大齐,鸯坐贵州骞川北,先居邦好谢清溪,禹舜超兴尚远祖,五房名字避之宜。” 此谱修于光绪元年。全谱共载十八代人。摘者断了句逗。 “赶苗拓业”不见于封建正史之中,却大量存在于武陵山及周边民族地区的方志、碑刻、族谱与民间口传史料里,又被称为“赶苗夺业”、“赶苗图业”、“赶苗夺籍”、“赶蛮夺业”等。这是一场发生于渝、鄂、湘、黔、川、滇、桂广大地域,萌芽于元代、贯穿明朝、延及清初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明王朝的“赶苗拓业”军事行动中,苗族先民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自然,他们无不进行了反抗。由于力量对比的不均衡,多数斗争归于失败,而在某些苗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则争到了可以自主生存的权利。而相当一部分无法再在原住地生存的苗族群体,为了寻求生路,纷纷进行了长时间的西向迁徙。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苗族聚居区,2001年全县人口62.22万人,其中苗族27.35万人、土家族9万余人,是我国苗族人口最多、聚居密度最大的县份之一。彭水苗族尊崇先秦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为先祖,自古就在郁山古镇建有蚩尤庙,世世代代把蚩尤当作“咸泉龙王”供奉。 元代,包括彭水在内的川东南苗族,被统称之为“诸洞苗蛮”。彭水明代先后隶属于重庆府、涪州,朝廷在县境内置彭水县巡检司,土巡检田氏为土家族,第1任土巡检田惟载。据《土官底簿•卷下•重庆府信宁巡检司巡检》记:“田惟载,思南民籍,明氏时授怀远将军。洪武四年(1371)六月,大军平属[蜀],田惟载赴京朝觐。”说明这首任土巡检,就是在“赶苗拓业”行动中落户于彭水的。 从元朝末年到明朝末年,彭水多次发生镇压苗民的赶苗拓业(或称赶蛮夺业)的事件。赶苗拓业这一提法不见于正史,但在民间族谱、墓碑及传说中大量存在。 湖北咸丰活龙坪《秦氏族谱》载,元季时,秦思安官千户邑,生四子,从湖北汉阳府孝感县携四子赶苗至四川省彭水县长 滩坝落业。” 彭水桑柘乡《窦氏族谱》记:明初“校尉窦桂年征明玉珍平蜀有功,授千总,后从县令聂元济治理彭邑,授邑东邑路把总,平治苗夷有德,收服民心,俗言‘赶苗图业’即此谓也。” 贵州省沿河县蚊岩乡白果坪有“大元帅墓碑”,碑文说,“赵必兴为荆州参将,于永乐十三年(1415)设立思南,赶苗拓业,汗马功劳,遂插占一方”,又说,赵必兴墓在“彭水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