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4集心海浪拍第2章写人散文之爱心,在熊熊燃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名军人,决心刻苦学习,刻苦训练,在成功的阶梯上迎难而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让军徽闪光,为集体争光,做一名合格的军人。”
  他的这些话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全力以赴地落实到行动上。
  他乐于助人,时刻关心着战友甚至他们的家人。2007年4月中旬,连队战友陈海洋的母亲身患肾衰竭,昂贵的医疗费压得陈战友抬不起头。杨冲知道后,将身上仅有的162.80元钱尽数捐给了陈海洋。全连队战友争相效法,纷纷捐款,使陈母得到及时救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年,连队一位士官家属因难产导致大出血,急需输血。杨冲迅速加入输血队伍,并大声喊:“输我的!”经医生验血合型后,他献出了400毫升鲜血,使战友家属转危为安。
  2008年4月20日,杨冲所在连队奉命随部队赴云南腾冲县,协拍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杨冲和所在连队的战友,当时在剧组临时搭建的廊桥下,他的位置处在队伍最前面。17时15分,由于廊桥突然发生坍塌,全体战友生命危在旦夕。瞬间,反应快的战士火速冲出了廊桥,或趴在地上,避免了丧身的危险。惟有徐守军等几位战士,被突如其来的事故惊傻,在慌乱中还呆呆地站在原地。此时目睹此景,杨冲心急如焚。说时迟,那时快,杨冲一边大声疾呼:“快趴下!”一边奋力将身边的徐战友推出桥廊,救出了徐战友。当杨冲正准备扑救身边的另一位战友时,一根巨大的顶梁柱重重地砸在了他的身上,他当场昏迷过去了。战友们奋力救出了身负重伤的杨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杨冲苏醒后,嘴里还断断续续地问:“其他……战友……都……怎样了?”“这是他苏醒后的第一句话,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
  杨冲受伤后,经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力抢救和治疗,终因伤势过重,抢效无效,于2008年5月30日2时23分光荣牺牲,年仅21岁。
  虽然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生命有足够的含金量,他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舍身救战友,热血铸军魂”的壮丽赞歌,所以他的灵魂不死,他在军魂中永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7月2日,杨冲生前所在班的班长钟钰满怀对杨冲的缅怀之情,给杨冲的父母写了一封信:
  “杨叔叔,你们要节哀,不要太悲伤。说实话,杨冲的匆忙离去,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杨冲生前,与全连每个战友都相处得很融洽、友好。他是一个积极上进、工作踏实的好同志。
  “我是杨冲的班长,我看他从来没有一点私心。对他的牺牲,我们都感到非常悲痛。但是,我们决不能一蹶不振,尤其是作为一名刚毅的男子汉,要化悲痛为力量,接过杨冲手中的枪,去完成杨冲没有完成的事业,去珍惜每一天,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
  “阿姨,失去最亲爱的儿子,是母亲最痛苦的。敬望您不要过于悲伤,一定要保重身体。只有这样,我们的好兄弟、好战友——您的儿子杨冲,在九泉之下才会安息。阿姨,你虽然失去了一个儿子,但您还有很多的儿子。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全班乃至全连的战士,都是你的儿子。今后,你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解决。请接受这些没见过面的孩儿们的心意。
  “叔叔阿姨: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许多坎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让我们的心永远连在一起,一起承担痛苦,一起化解悲痛,一起分享喜悦。”
  看完信,烈士的父母热泪盈眶,仿佛孩子们正在向他俩涌来。
  烈士的家乡,每天都为烈士而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成长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教育,兰桥镇中心校、兰桥镇离退休教师分协于2008年11月21日和11月22日先后在兰桥镇中心校和寨瓦小学联合举办“杨冲烈士先进事迹报告会”。
  镇领导和两个学校的校长都说出了家乡人民的心声:“杨冲烈士是母校的骄傲和自豪,是兰桥镇乃至秀山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是80后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全体师生和家乡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广大师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冲烈士的父亲杨秀忠深明大义,高风亮节。他说:
  “杨冲牺牲后,所在部队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这是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
  “我相信,如果在天有灵的话,我儿子杨冲在九泉之下,也会为自己的选择和追求感到欣慰和知足。
  “老师们都夸他是好学生,领导们都夸他是好孩子。在部队时,他是优秀战士、优秀共青团员,受到团部嘉奖,首长和战友们都很爱他。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他能挺身而出,舍身救战友。这一切,都是校长,老师辛勤教育培育的结果,是他的同学们热情帮助的结果。我非常感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对杨冲的教育和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杨冲光荣牺牲了,我心情十分悲痛。但是,我生育培养了这样的好儿子,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感到自豪,我无怨无悔!
  “我现在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将来,他们长大了,只要国家需要,只要他们思想、身体素质合格,我还会鼓励和支持他们报名当兵,或报考军事院校。”
  家乡的学生和人民一致表示:要向杨冲烈士学习;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学习他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往直前;学习他爱岗敬业的精神,忠于职守,干好本职工作;学习他热爱集体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习他团结友爱的精神,团结同学、同事。总之,我们要以杨冲同志为榜样,以学习杨冲精神为契机,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为构建和谐兰桥,为早日建成小康兰桥而不懈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4集心海浪拍第2章写人散文之于金美

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在她本该享受天伦之乐时,却毅然选择以校为家。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小家,不是她不愿意享受儿孙绕膝的温馨。在她的眼中,是一辈子都离不开教育的气息,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孩子们脸上那天真的笑脸……
三番五次,儿孙们都接她去县城里生活,可没几天她便执意要回到学校,用她的话来说:“我在学校里生活惯了,只有在学校里,我才能找到我作为一名教育者的价值和乐趣。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心里装的仍是那份神圣的事业,每天听到孩子们说一声‘于奶奶,您好’,听到老师们真诚地道一声‘于老师,您好’,我的心里是多么地知足啊!每天看到老师们忙碌地工作,看着孩子们课间嬉戏打闹,我的心里才踏实啊!”
就是这样的一位退休教师,用她最朴实的爱诠释着人生的奉献与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她,就是有着“慈母老师”称号的于金美老师,是重庆市秀山县里仁乡中心校退休教师。她一直是学校里领导信任、老师赞美、学生喜欢、家长敬重的良师楷模。为了学生,她费尽心思,苦口婆心;为了学生,她耐心仔细,循循善诱。学生有泄气偏差,她加油鼓励;学生有困惑,她百问不厌。课堂上,她的讲解是那样的详尽有味;活动中,她与学生欢乐与共;课堂外,她与学生亲如母子——她用她的爱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她用她的行动展现了师德的魅力。
她一生认真,一生坎坷,八十高龄,八十沧桑。她曾对我说过,希望我把她坎坷的一生写出来,可惜我一直没有抽出时间详写,只好以此短文略及一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2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的人生,不平凡的经历
于金美老师于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一个工人家庭,当时父母都在日本人开办的一个纱厂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人辗转山东安丘市姥姥家避难。父亲就在日本人接管的烟潍汽车厂当上了一名过磅工人,整日生活在日寇铁蹄下,儿时的她就饱尝了当“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她曾立志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初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师范学校,却没能在学校读上一天书。直到有一天,广播里播出“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了”,这才让她重新看到了求学的曙光。那一年的冬天,她考取了潍坊一所护士学校。在烟台,她结识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一个国民党少校军官。淮海战役打响后,于金美老师回到了丈夫的姐姐家,那时的她,极力反对亲人抽大烟,她还清楚地记得曾被姐夫狠狠地打了一耳光,可她并没有妥协,在向当地政府报告后,一家人都认为她六亲不认,可她坚持说:“我不说谎话,也不会说谎话,我就是要和一切坏思想、烂毛病作斗争。”1948年,于金美随丈夫一同回到秀山县里仁乡南庄老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