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4集心海浪拍第2章写人散文之爱心,在熊熊燃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末年(1908),熊湘在龙池创办学校,捐资购买龙池镇中街街房一院作校舍,又动员李姚琴(稷勋)捐院落后墙外大田一丘,扩建大四合院一楼一底校舍一栋,深得秀山人民赞许。知县张广南为此题赠学校大门对联一副:

  桃李近芳园虎观先声开凤岭
  江山留胜迹骊珠探得是龙潭

  民国初,秀山秩序甚乱,东路土匪蜂起,熊湘聘请北伐黔军排长梅学开与汪某二人训练团丁设防,自负所需经费,深得群众信赖。他还与曲江(今石堤镇)、清平两乡民团会商,组成东乡联团办事处,被公推为总办。民国四年(1915年),熊湘任县团防局长,接着被委任为四川靖国军援鄂义勇军右翼司令。1918年仲夏,湖南湘西“复命军”总司令李善波围攻秀山县城,熊湘以弱抗强,守县城45天,直到李部被逐出县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31年,熊湘出游武汉。1934年,任黔江县长,1935年冬任秀山县长。此间,驻秀山之军阀军队更迭频繁,筹措军费十分难办。熊湘体察民众疾苦,变卖自家商店货物筹得两万银元抵垫。1936年,黔江旅长王仲成因索款未遂,将熊湘扣押,带至酉阳杀害。安葬时,县中宿儒杨再堤撰挽联曰:

  情以亲而密事以急相依忆当年困处危城
  五九日历尽斡旋弹雨枪林同患难
  古以憨见称今以直则死惟先生长留正气
  百千年名垂不朽风流余韵切思维

  熊湘一生,不曾虚度。其生也,堪称英才,文武合璧;其死也,可谓悲壮,正气长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兆荣(1887-1968),字宏实,又名伯跃,秀山中和镇人。6岁受学于塾师石雨村,16岁考中秀才,17岁时赴成都东文学堂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留学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后进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就读。时逢武昌起义,王与众多留日学生均支持国民革命。
  1818年3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与日本帝国主义订立《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留日学生奋起反对,组织“留日学生校国团”,王兆荣任总干事。在横遭日本当局镇压后,三千名留日学生愤然归国。同年5月,王兆荣领导留日学生救国团在北京进行“抗日拒约”宣传活动,联络各大专院校学生游行示威,同时又联络北京各校商组学生会。7月,他奔赴上海创办《救国日报》,建立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的舆论阵地。
  救国必先固本,培养人才为上。王兆荣抱着这一想法,于1920年秋转而全力投身教育事业。是年冬,他应聘北京清政专门学校教务长。1921年秋,代表学校参加“国立北京八校教职员联谊会”;在联谊会主席马叙伦“六三”请愿受伤后,他代理主席职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1923年春,他先后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和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1924年春,辞职去上海与何公敢、郭沫若等筹建学生大学。次年秋,学生大学成立,王兆荣任校长。
  1932年2月,经张澜推荐,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王兆荣为国立四川大学校长。次年九月,四川军阀刘湘决定变卖川大皇城地产,以筹集400万元“剿匪”(“围剿”红军)军费。王兆荣组织川大学生誓死反对,强力维护产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11月16日,川西小军阀刘文辉、田颂尧在成都发生巷战,以皇城川大为主战场,川大师生300多人困于校内。王兆荣冒着枪林弹雨,往返交战双方,要求停火半小时,使被围师生得以安全撤出战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35年,王兆荣卸去川大校长职务,去南京全国艺术工作咨询处任主任。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他随国民政府内迁,先到武汉,后到重庆。因物资紧缺,他又从事经济开发工作,于1941年筹建乐昌实业公司并任经理。
  1945年冬,王兆荣被聘为私立成华大学校长,治校从严,校貌焕然一新。
  1948年,王兆荣被选为全国立法委员,并出席了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会议。是年6月,上海市府拘捕上海各大专院校反美学生多人,王兆荣对此提出动议“保障人权”一案,被国民党政府作为“共产党第五纵队之尾巴”而加以压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七、八月,王兆荣曾将川康边人民游击队副司令周鼎文及该纵队留蓉工作部支部书记王逸平掩护于家,谆嘱其女孝彬、孝蕴专司掩护之责。是年11月,赴渝任川北大学文商学院院长。当时,学校面临国民党败兵洗劫之灾,王兆荣率师生千方百计保护校产,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表扬为“护校有功”。
  自1950年起,王兆荣参政议政,身兼多职,为建设新中国干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毓江(1898-1977),又名继刚,苗族,秀山雅江乡(今雅江镇)人,先后就读于雅江私塾、秀山高等小学堂、省立涪陵中学、北京大学经济系。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加入李大钊、邓中夏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5年,在北大加入国民党,当年在北大毕业。
  之后,相继担任省部官员及涪陵中学教员,以后历任军政职务,其中最为得心应手的当推《四川日报》主笔、四川大学校长两职。任《四川日报》主笔期间,发表了很多反帝言论、反帝文章,其中有诗云:

  七七卢沟桥,烽烟抹碧霄。揭开民族战,掀起抗争潮。
  东北特殊化,关东僭伪朝。可怜秦桧辈,犹在睦邦交。

  吴毓江著有《公孙龙子》、《墨子校注》,尤以《墨子校注》享誉甚远。20世纪40年代,《墨子校注》获国家学术二等奖,在国际被载入世界权威著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他践行墨学要旨,对己洁身自好,对人倡廉反贪。在重庆期间,他曾鼎力协助旅渝大专院校学生,揭发秀山县长沈天如贪污军谷特大案,迫使沈天如吐出侵吞的巨额军谷款,此款旋投入修建秀山女子中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1948年秋,吴毓江在四川教育学院任教授期间,曾规劝同乡的国民党人选择时机,投向人民。他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解放后,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悉心教学。1950年10月,四川省教育学院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他继续担任教授直至病逝。
  黄绍香(1894-1932),男,秀山县立初级中学第四任校长,秀山县城南街人,1894年10月生,神童型人物,五岁识字三千余,八岁琅琅诵五经,13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秀山县立高等小学堂第一班,14岁赚钱肄业于成都府中学校,后又考入四川省立外语专门学校,俱以高材生毕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绍香1915年服务于酉阳邮政局,后晋升副局长、局长。1921年因照顾家庭生计,调至秀山邮政局工作,在职两年。期间,因见秀山偏僻,教育落后,人才匮乏,遂萌发改进秀山教育之意向,弃邮从教,先后任秀山县立高等小学堂和县立初级中学教员3年。1926年迫于环境变迁,应好友聘请,到重庆江防军军费经收处任收支室主任。期间,廉洁奉公,生活粗淡。
  1929年夏,黄绍香辞职回乡。同年秋,被秀山教育局聘为秀山县立初中校长。他大展鸿图,改进教育,聘有真才实学者为教师,着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倡因材施教,治校十分严谨。他特别重视训育工作,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他多方帮助贫苦清寒子弟,学生多愿与之促膝谈心。在职三年,校貌剧变,校风日上;因办学成绩卓著,县人有口皆碑。他还十分关心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常与县教育科长杨士先商讨措施,筹助扩展学款、统筹全县学务。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32年11月5日,黄绍香成疾,英年早逝,终年仅38岁。
  凤鸣书院多名流,风摧雪压志未休。美名不曾青云上,碑在百姓口里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