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2集心海浪花第3章情感散文之40年奋斗,30年耕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两种勇士中,前者因傲气束缚了自己,妨碍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此种人若能改过,知识、贡献都可倍增;后者因无知而骄傲,傲气的锄头在他与知识的中间挖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如此下去,不思改弦更张,则空空如也的荒漠中无论如何也出现不了水草丰美的绿洲。
  历史公正地给人们作了实证,下面就是北宋时的一个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1: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作客,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看到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见了后想道:菊花在秋霜中绽放,纵然焦干枯烂,也不落瓣,何来“遍地金”呢?他断定是王安石写错了,便提起笔来续写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放下笔,他便不辞而别了。
  王安石回到书房,发现苏东坡续了两句诗,责备自己没有“仔细吟”。当时,王安石任宰相,有权调动官吏。王安石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便派苏东坡去任黄州团练使,意思是让苏东坡去黄州实地了解一下,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遍地金”的菊花,让苏东坡得出续写错了的结论来。后来苏东坡赴任黄州,到第二年秋天,他去赏菊,惊奇地发现后院的菊花果然在西风中纷纷落瓣,确确实实“遍地金”。黄州菊花终于使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续诗写错了。以后,他吸取了这个教训,注意谨慎行事,再不恃才逞能,最后与王安石一起跻身于唐宋八大家的行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1: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即使苏东坡也因有傲气而跌了跤,在事实面前碰歪了鼻子,更何况我们的无知者呢?好在苏东坡能够知错改错,后来有了传之后世的文学名篇。由此看来,不怕有傲气,只怕不能改。
  奉劝桀骜不驯的无知者,谁在他与知识之间挖掘了鸿沟,谁就得把那鸿沟填平。若不如此,当丑小鸭露出了天鹅的英姿翱翔太空的时候,嘲笑过丑小鸭的无知者们将如何感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1: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2集心海浪花第3章情感散文之投身教改 初见成效

石堤小学语文教师杨胜国,1985年于秀山师范学校毕业以后,一面向老教师学习常规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地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他的方法是,探索一条规律,就在其中应用,并且写出教研论文,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又在总结后继续前进。
他任五年级(二)班语文,就是从教研、教改入手促进教学最优化的。鉴于学生对有些字的读音搞不清、记不住,他探索了语境辨音法;有些学生解词靠死记硬背,效率太低,他找到“互文见义”解词法;过渡段对划分段落层次的作用是个难点,他专门给孩子们进了过渡段的专题。他把自己探索所得,写成短文,在石堤区教委办公室办的《情况交流》上发表了《语境辨音例话》、《互文见义解释词语新探》等文章,还有《浅谈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学》,于1989年度秀山县教研室主持的全县教师“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写(教改科研文章)”四项评比活动中,在全县小学进行了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改出方法,出成果。杨胜国任教的五年级(二)班语文,在1989年秋期、1990年春期两次期末统考中,及格率都是100%,人平分在78分左右,居全县前茅。
为了使教改进展得更快,成绩比原来更好,他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坚持学习,把别人的长处变为自己的长处。
杨胜国今年才24岁,他决心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小学语文教改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他把1989年度获得全县“备讲批写”四项活动“县级优胜者”的荣誉当作新的起点,继续在教改道路上跋涉,用奋斗来度过青春韶华之年。

1989年8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2集心海浪花第3章情感散文之 晚霞亦辉煌

秀山县退(离)休教师协会洪安分会理事长、原三阳小学负责人谯正才,以三级残疾(右手前掌截肢)之躯,倾情发挥余热,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创造了晚霞的辉煌。
谯正才2001年以三级残疾提前退休,他眷恋讲台,退休不退教,又在洪安镇边僻的老力村办起了社会力量办学性质的老力小学,计有学前班和一至三年级,便民利民,时间共7年。2009年,为响应上级关于关心下一代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号召,办起了留守儿童学习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2: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力小学办证年限到了后,该校停办。谯正才看到附近几十个少年儿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乃至寒暑假中无人管教,在马路上、街道上追逐嬉戏,打打闹闹,老谯觉得这样很危险,就设法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
老力村是老谯的家乡,乡里人,乡里情,行善积德为乡邻。2009年暑假,由于儿童组成了学习组,老力小学摇身一变又成了校外辅导站。谯老师给他们上课,辅导他们做暑假作业,确保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谯老师眼光长远,育人在上,德育为先,通过讲故事,引导留守儿童阅读少儿读物等活动,让他们幼稚的灵魂逐步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贴近。为了给他们弥补缺失的教育和亲情,谯老师同他们一起做游戏、打乒乓球等。
在老力村土生土长的谯正才,1949年7月14日生,虽然年已花甲,依然童心未泯。他与少儿们一起打羽毛球、 篮球,下橡棋、陆战棋,踢毽子,玩老鹰抓小鸡、瞎子摸石头过河等游戏。谯老师的笑声和孩子们的笑声融成一片,回荡在万里长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2: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暑假,留守儿童来参加学习者增多,已达51人。谯老师把他们分成三个段位:低段17人,1-2年级;中段16人,3-4年级;高段18人,5-6年级。
三段分清,轮流学习,每段辅导十天,轮流转。仍然以德育为主,高段还进行法制教育。
学员离站放学,谯老师又去家访,看看教育效果。这一访,有情况,赶快又把办法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留守儿童愿和谯老师一起学习、游乐、但回到家里却充当懒汉,“述而不作”。他们的隔代监护人公公婆婆、外公外婆,管不了他们,只有摇头叹气。
谯老师有办法,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作懒孩子的工作,使他们变得勤快,听话起来,大多数人都能干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留守老人笑了,留守妇女笑了,谯老师也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辽宁抚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