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2集心海浪花第3章情感散文之40年奋斗,30年耕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寻之梦,也不过是想当一名塾师而已。因为听人说,贵州文盲多,塾师很吃香。如果有人请,当上塾师,可将胸中点墨惠及别人的子弟,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在松桃、铜仁、江口、玉屏几个县的公路沿线一看,公办学校无处不有,根本不见私塾迹象。倒是在梵净山麓的坝干看见了一位来自湖南凤凰的塾师,二+来岁,个子高大,风度翩翩,一表人材。我自暗忖:十六岁的我不仅幼稚可笑,而且黑黑矮矮,纵然肚里有金,也是悄然难露,真个是相形见绌,愧对世人,还想当什么塾师?于是,-刀断了塾师之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贵州,私塾没教成,却给别人打工、放牛、修公路。
最难忘,终生记,在黔东北江口的江民公路上,我第一次练口才,午休时在燕子桥下给众民工讲说《西游记》,每日均有人给买瘟猪肉汤锅吃。患了严重眼疾,险些双目失明,
紧急危难之时却有神助。这位神仙名叫杨桐生,秀山邑梅兰桥地方人(这是他对我说的),也打工贵州。他晓得我身无分文,对我寄予十二万分的怜悯。他认得一种能治我眼疾的特效草药。他决心为我治好眼疾。他跑了几个山头,寻遍沟畔田野,给我采来了草药,很快就给我治好了眼疾。他太直,几近于憨。别人向他请教那株草药,他毫不保留,以致有心人将周围各处所生的药株尽行挖去,植于各自院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对他的回报,中午工休,我更加卖力地给大家讲全本《西游记》、《三国演义》,他们都惊于我的记忆力,都夸赞扬桐生给我治眼疾的无量功德。
  他比我只大几岁,可算一位体己的大哥哥。但在我心中,我一直把他当作神仙、救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盲流”长兄杨桐生是继吴启让之后,第二个救我的人。救双眼等于救生命,他给了我第三次生命。
  我只知道他是邑梅兰桥人,也不知他的去向,一直没有找到他。没有其它办法,只能以君之行导己之为,永记于心不忘于怀。
1959年以前,孩提时代的我,读了几年书,识了几个字,便与书和笔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今中外的中文版文学书,只要我能借到的,我一定一口气把它读完。读书看报,成了我生活的第二必需。从1958年起,我酷爱涂鸦,不得拿笔就手心发痒,浑身不自在。写字作文,就是我生活的第三必需。由此,我染上了读书涂鸦两癖,比第一必需尤甚,且终身不渝,终身不悔。这读写两癖,构成了我人生的主线,我的人生百事概由它折射面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想一想,如果双目失明,又在异地他乡,那我得到的将只是黑暗、痛苦、煎熬、死亡。那么,读写两癖将要我的命。那么,他作为我的第一位人生之师,伟大、正直、光明、磊落的人生之师,他的名字,他的事迹,他的心地,他的恩情,将伴随我的终生。后来,我们天各一方,到处打听,再也找不到他,无以回报。这是我的终身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龙泡柿

父亲于1961年离我们而去。也是1963年5月,母亲由熟人引导,改嫁到贵州岑巩某村;在民和(狗牙)偶遇熟人告知我母亲的住址。但是,“来到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古训插入了我的思绪:母亲是生身母亲,而继父如何呢,只有天知道。世俗之见不让我进入“矮檐”,还是独自闯荡为佳。后来,母亲把我的两个弟弟接了去,数年后一个教公办,一个教民办(多年后也转了公办),看来母亲在她的新家中是作得了主的。当然,我并不后悔,因为我在艰难困苦中锻炼了能力,最后成家立业,闯上了讲台,混出了人样。  
1963年那时,我不去岑巩某村,惟有到处打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工的一项工作是砍柴,此项活路使我见识了云贵高原东部的植被。人烟稀少处,树林茂密,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一天可砍16挑瓦柴;我当他的徒弟,只能砍8挑。他问我愿不愿给他当养子,我说:不愿意,因为我听说母亲已改嫁贵州,离此地不远。实际上,我也不愿意跟母亲和继父去,我怕他们限制我的人身和人生。我坚信他们不理解我的人生圆心,一定会认为是痴人说梦。母亲是文盲,继父是半文盲,加之我又听说了“来到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一类的话,我决定由自己闯荡人生。瓦柴师傅他们那地方叫龙照,柿子树很多,成熟的柿子又大又美又甜,人人可享;那既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在龙照,我一个秋季吃了几千个龙泡柿,够我一生海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烟稠密的地方,树木稀少,草多刺多。一次,我从一座山顶上剔了十几棵马尾松树枝,捆了十几捆,而且学会贵州人的捆柴法,用杂树条捆。然后,我把柴捆从山顶上往下滚,滚过十几个土坎,我的赤脚也踏过十几个土坎的各种荆棘。打工黔东北,赤脚踏荆棘,我虽以为苦,但又觉得骄傲:大自然可以野蛮我的体魄。苦难磨练,傻儿能长智;烈火锻造,废铁亦成钢。
  打工打到了万山汞矿,不会技术,无法取朱砂之利,仍然给人砍柴。万山无柴全是刺,我每日砍刺三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双刃剑
  
浮萍飘移终非长久,磐石稳固方为良策。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际遇。老天有眼,把我送到了盘溪口。
有一个石保娃,又叫石邦强,按辈份他该是老太(即曾祖父),他对我时有照顾,最后把我介绍给他的长兄石邦德,于是我来到了世外桃源盘溪口。盘溪口是梵净山下的一个生产队,属贵州省江口县太平公社马马大队。他们一共三弟兄,依次为德强道。他们要我给石邦德当抱儿,我说按辈份,我是曾孙呢;他们说,那就抱孙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7: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盘溪口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水平首屈一指,大米饭一年吃到头不算,十几户人家,家家养几头甚至几十头猪,一片肉也不卖出去,全部自己食用,一年365天1095餐,餐餐吃肉,大家吃得做得;我十六七岁,虽然生得胖,长得肉,也能挑一百二、三十斤了。
我想扫盲,把有限的一点文化还之人民。他们-来没有文化需求,二来也不相信我究竟有多少文化。美梦难以成真。
那时,想看书没书看,我就写一些打油诗。写了半本,便念给桃花源的人听,什么“梵净山下清水流,黄家坝子跑野牛”,他们听了,一概木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