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陪老伴,70岁开始学游泳
刘振军老人介绍,他是南京最早一批冬泳爱好者,已坚持30多年了,而黄奶奶是70岁才开始学游泳,历经三年学会后加入其中,寒来暑往,每天必游,其间从未间断。
黄淑文老人退休后一直在居委会工作,直到快70岁才算是真正退下来,在刘老的影响下学了游泳。起初是在游泳馆学,但每每还没学会天就冷了,只能第二年再接着学,就这样断断续续,直到三年后才算学会游泳。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能以三年的时间去学习,然后又陪伴老伴冬泳20年,这是怎么坚持的?”当记者问黄淑文老人时,她还是乐呵呵地说:“他喜欢游泳,我就陪着他呗!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记者又问她:“你对游泳有兴趣吗?”黄奶奶说:“没兴趣可以培养嘛,何况游泳对身体有好处。”
她说,有了老伴的指导,她的冬泳起步没那么艰难,当她发现坚持游泳,关节炎也不怎么发了,就把冬泳坚持了下去,这一坚持也就20年了。
游着游着,就游成了“90后”
单从外表来看,他们更像70多岁,皮肤看起来很有弹性。
大家幽默地称刘振军黄淑文夫妻为“90后”,80岁以上的老人被圈内人称“80后”,70岁以上的被称“70后”。在攀谈中,一对夫妻经过这里向刘老打招呼。
刘老说:“我们称那一对是小夫妻,小夫妻俩也天天来,即便小夫妻也是60多岁了。”
回望两人携手70年,刘振军老人告诉记者,结为夫妻70年确实不容易,最艰难年代是10年两地分居,最长的一次是5年没见过面,因为以前在部队很忙,而且起初没有探亲假。
从1948年参军后的10年里难得见面,联络是靠书信,直到1958年两人才真正生活在一起。
“我们结婚70年算白金婚,其间10年两地分居,能走过来靠的是彼此忠诚。”刘振军老人说。
坚持冬泳,有什么秘诀
刘老介绍说,三九寒冬,通常水温只有三四摄氏度,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冬泳从开始到结束,都伴随着“冷”和“麻木”。
“那是身体和刺骨的湖水抗争的过程,刚下水的时候,有针刺般的感觉,皮肤遇冷受刺激后,等到内脏的血液回流到体表才稍微好受些,上岸后身体也是麻木的。”只有等到结束一段时间后,才会感受到冬泳带来的回报,身体变得格外暖和、轻快。
另外,冬泳还得控制好在水中的时间,刘老冬泳初期一次经历让他至今难忘。
“那天,零下8摄氏度,天空还飘着小雪,下水后,游了大概有四五百米,上岸来,寒风一吹,泳裤冻得硬邦邦的,身体不停地哆嗦,换上衣服后想跑跑步,暖和身子,但已经冻僵了,腿根本就迈不开。”
那时候,刘振军老人知道,这一次在水里呆的时间太长了。
后来刘爷爷慢慢摸索出冬泳的一些经验:通常是水温一摄氏度一分钟,比如水温是4摄氏度时,入水时间不能超过4分钟,“出水时以身体不发抖为标准,如果身体发抖就表明在水中时间超限了。”
两位老人没有“三高”和慢性病,感冒发烧都很少。他们说:“我们得益于游泳,但也不提倡大家贸然去冬泳,更不希望贸然去河里或者湖里游泳,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很容易丧生。”
刘振军老人说,冬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秋天开始连续游到冬天不要间断,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突然下水不但对身体有害,而且还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前几年,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岸边看我们几个老人在冬泳,他也下去了,向湖中游了20多米,返回岸边的时候基本上是一边喝水,一边回来的,最后筋疲力尽爬不上岸。”
刘老说,后来所有的冬泳者都在为这个人服务,把他拖上来之后,年轻人基本冻僵,也不能说话,大家轮流帮忙搓揉身体,喂热水,这才让那个年轻人慢慢缓过来。
事后了解到,这个年轻人平时是游泳高手,身体很棒,看一群老年人在冬泳,自认为自己也能做到,没想到就出现了这么个情况。
“90后”伉俪的朴素生活
等老人锻炼过后,记者陪同两位老人回家。二老步履轻快,很多路过的老人都会跟他们打招呼。
二老住在南京城东一个老小区,住六楼,上楼的时候,都是一鼓作气,中途不停留,他们还总结了秘诀“保持均匀呼吸,不急不躁”,记者跟在后面还有些气喘吁吁。
进了家门,老式的三居室,朴素而整洁,家具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古董”,床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一摞一摞书报有序地堆放在桌面上,一幅刘禹锡《陋室铭》的字画挂在客厅,柜子上还有参加各地冬泳比赛的纪念相框。
黄淑文老人说,他们一共去外地参加过四次冬泳比赛。
到家后黄淑文奶奶负责准备午餐,刘老则去把换下的泳衣洗净晾晒,午餐比较简单,两个馒头,一份盐水鸭,一盘青菜,一盘洋葱。
二老对物质生活不太讲究,认为只要能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即可,每天的生活也很有规律。
早晨5点多起床,一起去菜场买菜,回来后吃份营养早餐,然后去游泳,去年以前一直是骑自行车去,现在是乘公交。游泳结束后,简单地吃完午饭,下午睡个午觉,晚餐一盒酸奶、一个馒头。
“人要豁达,一辈子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一定要看得开,没有过不去的坎,熬熬就过去了。” (来源:澎湃新闻、冬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