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把里仁瓦厂沟比做秀山的九寨,是源于我83年的时候第一次去九寨的记忆。九寨沟苍翠的深林、原始的大山,断枝不腐的流水、罕有人迹的沟谷…….,踏进里仁瓦厂沟,几十年前的记忆涌起,这种感觉就扑面而来。
在我们秀山,在我们里仁镇,在川河盖脚下,莽莽大山中满是葱郁的林木,竟然还有如此的美景,让我震撼不小;溪沟顺山而来、流水淙淙而去,溪水与鸟雀合唱的歌儿,给这宁静的深山增添了几分欢乐、几分灵气。
一条古道直通川河盖,瓦厂沟的人几百年来挑担大米赶太平坝去,换来钱币、换来煤炭、换来日常生活用品。如今,古道依然,光滑的石板上、汩汩的滴水里、阴凉的岩坎上,已经鲜有人走,更显沧桑,它默默地记载着多少年来人们奔波的神韵,让我们去追怀这密林中的故事和山歌。
坐落在这深山中的寨子,就是里仁镇南庄村的瓦厂组。寨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基本杨姓。对于这个寨子,如山间的灵魂,铸造了大山的历史。如果我们试图用一篇短文去追记她那厚重的历史过往,我们会显得何其肤浅;只有用现代的眼光去发现这里的惊异,或许会给我们无限的遐思和启迪。秀山老一代人大都记得民国时期的县参议长杨通惠吧,因对他对秀山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历任秀山政协副主席。如果说过往,似乎远了,所出的人才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恢复高考后,这里出的大中专生就十数人,现在的副处级以上干部就不下十人。艳羡吧,在这老山密林中何以有这样的教育成就?“读书改变命运”或许就是最好的注释。
我们和里仁镇的领导们走进这里,老人们非常朴实、非常厚道,处处凸显着传统的教养,无声地教导着你我,你不得不敬仰什么叫做文化!这里的环境干净而优雅,人们被天然的氧吧呵护着。他们大多很长寿,我们碰到一老奶奶,已经94岁了,还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减十岁看也不为过。
如果说这些年退耕还林,秀山大多植被得到恢复,原来的荒山长出了厚厚的灌木丛,一出县城便是满目苍翠的话,里仁的山上却是大片大片的深林!这一点是她的与众不同。
这里海拔600多米,本来就很凉爽,加之郁郁葱葱的深林滋养,气候更显凉爽。我们沿着古道,一直往川河盖方向走,越往里走风景越美丽、气候越宜人。我们只是对景色、对空气浅尝即止,走了三分之一,就没进去了。这里鸟语花香,是天然的养蜂场,杨老板就把几十个蜂桶甩在这些密林间。
据介绍,里仁的几股沟都是这样漂亮,森林覆盖率近60%。
一同去的有子虚、80哥、假哥,精彩图片再后面。
本版版主“子虚”注:一直不知道现在的“里仁”,就是儿时听到的从大人们嘴里说出的“蛮庄”,直到这次我们去里仁的瓦厂沟,在往深山的途中,卢镇长给我们介绍,我才知道“里仁”即“蛮庄”。我感叹把“蛮庄”改为“里仁”这位先辈(或许是原蛮庄人集体的意愿),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绝对想不到用《论语》中《里仁》篇名来取代“蛮庄”这地名的!确实,蛮庄人一点也不“蛮”,这从楼主S哥帖中所列举的一些县里的知名人物,即可知蛮庄人文儒的一面。 《论语》里如是记载——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问陪同我们一起的镇领导易名的原因,回答说他也不是很清楚当中的缘由,只听说是一个教书先生提的“里仁”这个名字。因匆匆而去,我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访,但“蛮庄”改“里仁”这事却一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个人会在我面前无意中来揭开这个谜底。 县域内“中和”、“里仁”这两地名,我认为是最赋文化底蕴的名字。
手机挂的网,照片待电脑整理后跟传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