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格寅隶属清溪场镇永进居委会,无疑,格寅是永进的核心。格寅原有的老式四合院早已被现代群楼淹没,现在说起格寅,在人们的印象中已逐渐褪色、淡去,许多年轻人甚而不知道“格寅”为何物了。如果说清溪的七十坝就是格寅,格寅就是七十坝,或许大家还略有所恍然。1736年,秀山建县初期,三合场一度成为秀山县城的临时县城,格寅与之隔河相望,地位曾经高于清溪场。在格寅,千挑大户都叫“小地主”,至于其他地方几十挑田的地主在格寅人眼里就是个“长年客”了。 格寅俩字,啥子意思?我们很多人以为是土家语或苗语的音译吧!其实不是,它深函易经八卦风水学的原理。格,是什么?格者,木也;寅者,老虎也,从木。即是说,这个地方的风水,必须从木,方能生火,方能发达。一条穿寨子而过的小溪,当地人称之为“当门沟”,从南流向北,与所有水源的西东走相相左,是寨子之脉,所以该寨的名号必须与木格相生相合,所以取名“格寅”。因而寨子上古老的房子(指老房子)一律座西朝东,与八卦木格相生相合。而另外的说法则是,原来格寅叫隔赢,即隔掉输赢之争的意思。传说在当门沟两边的两户人家,各养了一头大水牛,一放出来必打一架,生死相搏,为了隔开,挖了此沟阻止,不再有输赢之争,因此沟而得名隔赢。几种版本,各有道理,究竟谁属,智慧的后人去判断。
但用“格寅”俩字来解读,不但与寨子兴旺与否相关,而且还显示出深厚的“文化”来,笔者觉得较为靠谱。
那么,格寅是不是在历史上很有“文化”呢?答案是肯定的。要说文化底蕴,当属邹家,解放前在秀山也算文化大家。解放后的秀山许多官员都是邹家老先生的学生,就不点名了;邹家礼老先生任过青年远征军的翻译,四清时被发配新疆劳改,后夫人改嫁,前几年周老先生被一双儿女接走,去远方安度完年,这是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另一邹家兄弟曾官拜川军旅长,曾系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守备团长,因为知道是“恩师”(黄埔时)周恩来过河,不敢放枪打老师,红军得以飞渡(仅是周氏在当地流传的龙门阵,不足以当真,仅看做为自己贴金的一家之言罢)。
格寅可谓人才辈出。
再远一点去追述,就要数杨家了。杨家在平茶洞(也就是清溪坝子)一带建立土司政权,家大、业大、势大,其他氏族难以挑战,在清溪坝子及平江河流域到处都能够找到杨家强势存在的影子。所以,在格寅,杨家也继续演绎着杨家的强大。
格寅,由杨家、邹家、陈家、黄家四大家族组成,其建筑主体也由这四大家族的四合院组成,院落相隔不远,尚无彼此争斗的痕迹,料定他们之间由文化素养所决定,能够绅士般和睦相处。当地人称杨家大院为“老房子”,足以证明证明杨家是格寅居住的开山鼻祖。
杨家大院坐落寨子最北端,由两个四合院组成,虽有多处破损,但保存尚完整。一进门,一副大富大贵的豪气扑面而来。据当地人介绍当年杨家的待客之道是颇有讲究的,接待一等贵客,夫妻俩到外四合院门口,男的右边,女的左边,抱拳相迎;一般重要客人,主人在内四合院门口迎接,层次分明、礼节周到。
由于强势的杨家对礼数的示范,肯定影响着后来者,和睦相处的推断就有了依据。杨家关西堂族谱对联曰:汗马功劳由北宋,文龙事业至关西。秀山杨氏与北宋名将杨业似乎有些关联,土家族一说似乎勉强了点。
如果以平江河的流向为秀山移民迁徙走向为路线图的话,杨家占领的七十坝就是清溪坝子自然水源灌溉最后一块宝地。 以杨、邹、陈、黄四大姓氏组成格寅、以四大家族的几大四合院组合组成的格寅寨子,讲究风水、讲究格局、讲究天地人的和谐,是我们考证秀山民居的范本之一。由于现代混砖结构小洋楼的兴起,格寅的老寨子已经淹没在了楼群之中,那些老式四合院式的木质建筑拆的拆毁的毁,现在所剩不多了,但在仅遗留的几栋四合院的房子中,可以窥见当年的辉煌。 格寅就是格寅,有它代代相传的文化品位,爱整洁讲卫生是他们的特点,走进寨子,街道干净整洁、庭院鸟语花香,一副现代农村的美好景象。,他们也将是我县新农村的范本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