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每次去大溪耍,都要对湖上半坡吊脚楼群多看几眼,一直没机会上去。
我们在石堤片区的村寨,看到过很多吊脚楼,大多很零散不集中,像大溪乡前进村半坡组这样集中的吊脚楼群,还不多见。
体现我县传统建筑主体风格的大多是木质结构的,其样式属系徽式建筑的一种。在梅江河上游的清溪、梅江,主要是以撮箕口、四合院为主体的建筑形式,吊脚楼却很少见;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大多集中在石堤及以下地区。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当初我们初步判断是,石堤以下水源好,其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因为山多平地少,所以建设楼层,扩大使用面积。随着我们对石堤了解的深入,我们对石堤民众祖先来源复杂多元的追问,对吊脚楼这一主体建筑形式的存在,便有了更深入的判断。
吊脚楼源于依山傍水,扩大使用面积,固然有其判断正确的一面,但不完整、不是本质。
以前进村为例,他们的移民来源至少有三个,一是原住民、一是顺酉水河从酉阳境内迁入(如吴姓家族、渤海堂,就来自酉阳)、一是梅江河水路打通后,从里耶迁移过来的移民群体,比如半坡的杨氏家族、彭氏家族。
以半坡杨氏、彭氏为例,追述其先民,来此不足八代人,即不足200年。半坡在杨彭两姓来之前叫苗寨场,可见是原住民聚居区,经过一段家族势力的争夺,原住民牵走,杨彭两族得以落脚。我想,在这场争斗中,不仅是力量的比拼,更多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逐,杨彭两姓之所以能赢,无疑酉水下游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占了上风。石堤移民以酉水河下游的湖南人主体,无不体现这一现象。从里耶以下到常德,水运发达,建筑风格及形式也以吊脚楼为主,所以,石堤吊脚楼多,也是受其下游主流文化的影响,所谓依山傍水提高使用面积的理解仅皮毛而已。
如果说以撮箕口、四合院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是秀山农耕文明的文化符号,那么吊脚楼就是秀山码头文明的记忆标本。
半坡吊脚楼建筑群大概有50多幢,人口百多,和大多数偏远村寨一样,留守在寨子的大多老人和孩子,不足30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去了。
我们进了寨子,楼群建式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寨子非常的宁静和美丽,处处鸟语花香;远眺荡漾的大溪碧波,可谓心旷神怡。该寨子吊脚楼群落得以比较完整的保留,拜交通不便所赐。
半坡,不失为大溪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