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六十年短篇小说精选》赏析

[复制链接]

三不管岛

Rank: 3Rank: 3

12

主题

96

帖子

270

积分

UID
3596
发表于 2015-2-28 11: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六十年短篇小说精选》收录了从五十年代中期到2012年间共36篇精选小说,内容上反映了中国发展历程中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和事。创作风格上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读过这部短篇小说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时期。
       1949年至1966年,这个阶段,全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多是描写工农业生产上的人和事。如: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要特点是人物内视觉的运用,从林震的视觉出发,去观察、判断、处理身边的人和事。林震非常有个性,有理想、有抱负,不易被污浊的世风污染。初入教育事业及组织部都非常好学,作风踏实,单纯,不免幼稚,“对于党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憧憬”。当魏鹤鸣向林震发牢骚时,林震说“你别光发牢骚,你批评他,也可以向上级反映,上级决不允许有这样的厂长。”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上级培养了这样不负责的领导。
       林震和刘世吾等人相比是弱小的,还曾有过惶惑,但没有退却,“越是有重重的困难越觉得是发挥战斗精神的时候” 。面对刘世吾的谬论“显然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于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他认识到“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作斗争。”
       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
       类似题材的作品还有《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 这类小说题材宏大,视觉广阔,反映的主题深刻。
       1966年到1976年这个阶段的小说因为受到文革的冲击,文学性不高,基本上是写阶级斗争的题材,我记得什么《半夜鸡叫》、《刘文学》、《收租院》》……精品基本没有,本书也没有收录。
       1976年至2000年,这个阶段因为对文革的反思,产生了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如南丁的《旗》、刘心武的《班主任》……同时因为改革开放,新生事物比较多,所以进行多种创作形式的尝试,如意识流等。韩少功的《归去来》、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就是用意识流创作的代表作
       2001年迄今,这个阶段人们更注重人性的探索、对人内心的关注,小说的情绪逐渐变化,变得委婉、幽默、平易和含蓄,少有激情四射之作。
       接下来,我就对1966年至今的作品作一些简要的评析。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这类题材基本都是反映文化大革命那个疯狂的年代,内容上或直接反映那个年代疯狂的人和事,或通过文革后人们的思想意识间接反映那个年代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最有代表性的就有南丁的《旗》、刘心武的《班主任》。
       南丁的《旗》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紧贴时代政治、感应人民心声,是对特定时代政治生活生动、快速的艺术反映。小说的语言都留下那个疯狂年代的烙印。文章描写了伏牛山核桃沟高级社在1958年的大跃进、1976年割资本主义尾巴、1978年三中全会三个时间点由白旗到黑棋到红旗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20年间的时代变化。由此窥见文革时期农村疯狂的全豹。
       刘心武的《班主任》主要人物有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进生宋宝琦等。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当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四人帮刚被粉碎,但影响依旧存在。大家对小流氓有很大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存在孩子们的心里,而且老师们大多都有担心,担心他别是”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都不愿意接受,但张俊石接受了,而且还花费了心血,虽然小说最后没有说明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但从其对老师心理的描写以及前文其他孩子对小流氓态度的改变,可以猜测,结局还是可以令人满意的!
       意识流小说:如韩少功的《归去来》、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这类小说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寻根文学作品。作家南帆认为,《归去来》完全可以看作是关于“遗忘和恢复记忆这一心理冲突的情绪变体” 作者所要表达的“归去来”其实是在“归去”的马眼镜和“归来”的黄治先之间、在梦幻般的过去和活生生的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在迷失和追寻之间苦苦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我”的陌生来自于现实中的黄治先,而“我”的熟悉则来自于朦胧间的马眼镜,两个“自我”在同一具肉身上交互重叠,不免让人产生了晕眩。作者采用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旨在强化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十年文革,多少知青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广阔而又陌生的农村,那段岁月曾经带给他们兴奋和彷徨,欢愉与痛苦,他们像逃离苦海一般不愿再去提及。然而多少年过去,蓦然间他们发现那段岁月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令他们梦回牵绕,无法释怀。
       改革开放到新世纪时期的有些作品,题材逐渐由具有恢弘的时代特征逐渐转变为描写社会中的小人物、小事件,注重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同时又从这些小人物,小事件中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如铁凝的《哦,香雪》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女孩子的善良、质朴与纯洁之美.整篇小说情景交融,把景物的美与人物的美完美的融在一起,使整篇小说诗意盎然.除此以外,铁凝还通过描写火车的到来,突出表现了传统与文明的落差。
       邵丽的《明惠的圣诞》则细腻地描写了明惠被城市生活的表象诱惑、迷失方向、终于觉醒的性格成长史,以点石成金的结尾否定了一种畸形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多角度的思索空间。
       此外,还有三篇我最喜欢的小说,我特别提出来讨论。一篇是创作于50年代的茹志鹃的《百合花》、60年代林斤谰的《新生》、汪曾祺创作于80年代的《受戒》。这三篇文章写作于不同的年代,但都是小题材、小场景,小人物,注重对人性的关注,笔调细腻。
      《百合花》清淡、精致、美丽,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试想那个年代,茹志鹃在充斥着众多大场面,大题材的完全迎合政治需要的短篇小说林中,用这样清新的笔调,深入刻画了新媳妇和小战士的形象,能够突颖而出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我们今天才能读到这样情感细腻、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林斤谰的《新生》写的是小事件,是对小人物的歌颂。不过,刻画的是淳朴的群像,颂扬的是底层的人们:一个接生的姑娘、老村长、车把式、复员军人……。在新时期“几代同堂”的小说界,林斤澜大概始终不是能够“风靡文化圈”、尽领一时风骚的作家。然而,他的小说总是自成一世界,自成一不可摹拟、难以界定的世界。小说潮流更迭变幻,林斤澜不合群、不跟风,坚持独树一帜地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是他的最大的特点。
       被称为文坛双壁的汪曾祺和林斤谰。在风格特色上,汪曾祺的小说比较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因此,说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在塑造人物方面,其作品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其次,在结构艺术上, 汪曾祺的小说转折自然,不求严谨,接近散文,贴于生活状态。再次,在语言运用方面,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描写;每出一语,平淡无奇,短短数字,简单明确,但连缀成篇,却又韵味十足。我们从这部小说中收录的《受戒》得以体会汪曾祺小说的魔力。
      《六十年短篇小说精选》前言中说,60年短篇小说的创作是辉煌的。从本书精选的36篇小说来看,此言不虚,同时“短篇小说是小说中艺术性最强的部分,是门槛最高的创作”,因为“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最容易暴露功力和技法上的缺陷。”所以,我们作家创作时更需要练好内功,为大众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切忌不要只为名和钱而放弃短篇攻长篇。
       最后,我用《一坛猪油》的作者迟子建的几句话作结:他说,短篇小说舞台不大,所以作家在起舞的一瞬,身心要在最佳状态,既要有饱满的激情,又要有气定神凝的气质。不要以为舞台小,它的天地和气象就小了。在小舞台上跳得出神入化,大世界的风景就妖娆呈现了。你在与天地交融的时刻,会觉得脚下的流水,与天上的银河连为一体了。你既是大地之河的一簇浪花,又是天河中的一片涟漪,晶莹剔透,遍体通泰。而这种美妙的感觉,在长篇的写作中几乎很难感受到。                                文/毛朝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E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1075

主题

4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突出贡献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活跃会员论坛元老

UID
7
发表于 2015-2-28 1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国文学、文学史,在民国、延讲后、改开后,有不同的观点和评述,有点甚至很对立;总的来说,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看到的文学最繁荣的时代,之后,似乎只繁荣而难见精品,当时所涌现出来的作家有江郎才尽之嫌,以至于到后来的韩寒类,就是顺应每天的多元,开始炒作了,体现了一个浮躁的时代。
对于从清末到今天的文化现象,可能要等后人来做客观评判了。
对于楼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用心做评论,这是寂寞人的情怀,我表示非常的钦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七星点斗

Rank: 7Rank: 7Rank: 7

9

主题

2130

帖子

7820

积分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最佳新人灌水之王

UID
254
发表于 2015-2-28 12: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不管岛

Rank: 3Rank: 3

12

主题

96

帖子

270

积分

UID
359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2: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S哥说得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近现代,精品最多,可是到了当代,人心的浮躁,价值观的扭曲,政治大气候的制约,导致快餐文化的铺天盖地。什么玄幻、穿越、修真……只满足于一时之乐,看过就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100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UID
3
发表于 2015-2-28 13: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秀山百姓网,关注百姓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不管岛

Rank: 3Rank: 3

12

主题

96

帖子

270

积分

UID
359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8 13: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SHE 发表于 2015-2-28 12:13
关于中国文学、文学史,在民国、延讲后、改开后,有不同的观点和评述,有点甚至很对立;总的来说,70年代末 ...

这是图书馆“全民綦读”活动后的作业,有些文学知识我还是从网上查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