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黄杨扁担》“柳”“酉”之争的四种说法 事件回顾: 在2000年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一参赛歌手抽到的问答题是“《黄杨扁担》是哪里民歌”?歌手答是柳州民歌,主评与一位著名歌手作解释予以更正,并进一步解释为“柳”即“酉”,酉是酉阳县,历史上曾是州府。这样酉阳一些人便发表文章,言《黄杨扁担》出自酉阳东流口。自此,围绕《黄杨扁担》的知识产权展开了一场论争。中央电视台曾为此拍了一部长达50分钟的纪录片。此后两年里,《黄杨扁担》一直处在争论的风波里。 “柳”“酉”说: 如今,《黄杨扁担》歌词里唱到的都是“柳”,“柳”“酉”之争风波虽已结束,这首歌曲如愿回到它的故乡,但关于历史的说法却不一,主要为以下几种。 (1)象征说:反观历史,从《黄杨扁担》原唱严忠和的家乡的地理结构来看,那一带并不是稻谷的产区,为什么会有白米挑出去卖呢?这要从秀山县的地理结构成去分析。秀山的地理结构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来概括,即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这样的地理结构使其成为武陵山区域稻谷的主要产区。秀山之所以成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也主要缘于其稻谷的产量。而黄杨木是秀山当地的特产,由于硬度适中,韧性好,被当地人制成扁担来使用而获得普遍认同。所以,《黄杨扁担》所描绘的“挑挑白米下柳州”应该是作者对秀山作为产粮区的生产场景的艺术化描述。那么下柳州又怎么解释呢?怎么可能挑米去那么远的地方卖呢?其实,就像“挑担茶叶上北京”一样,它应该是一种艺术化的思维,是艺术家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情感境界的体现而已。 (2)柳州说:“有的对花灯文化 颇有研究的人认为《黄扬扁担》歌词唱到的下‘柳州’是事实,”他们结合历史的如今的水路来看破,由白粉墙村顺一条溪沟,20里平路后就能到玉屏上船顺溶溪河汇入梅江,然后入酉水、沉江、直达湖广,这就是“下”的特定环境由于有船装水运,三五人能顶上百人的肩拉磨,因此不得不人让“豆腐”盘成肉价钱,有的还发了财。并且,在曾拿到北京去经权威机构认证的《黄杨扁担》的申报片中有一个老百姓挑着白米上船的镜头,假如是走水路,那么只能是去柳州。历史上秀山的商贸往来与湖广关系密切。秀山地处渝、湘、黔、鄂四省市边界结合部,虽然曾经与酉阳、黔江、彭水同属一州管辖,但秀山系沅水水系,而酉秀黔彭属于乌江水系,就是交通惯例,秀山商贸取到境内酉水河、洪安河直达湖广,秀山花灯的“刷白”歌恰好证明了这点:“花子莫刷白,刷白了不得,三岁到湖广,四岁到常德”。常德即指湖南常德,到了常德后就可乘大船下柳州。柳州的确很远,但有的老人说,在以前做生意的很多时候都是很远的,有的人给地主家挑东西就得到贵州或者湖南去。由此可见,“柳州并无错误”。 (3)泛指说:2000年12月15日,《重庆日报》发表孙世思,化敏《黄扬扁担》歌声到永远的文章,这篇文明在用事实反驳了“黄扬扁担”出自酉阳的同时说明了“枊”即广西“柳州”,秀山人说道“下柳州”就如周东北人说“闯关东”,酉北人说“走酉口”一样,也代表了一种泛指的意思。 (4)酉阳说:虽然这场风波早已过去,但当问琶一些民众中,他们都认为“柳”即“酉”,读音的错误和地方方言有关,其原因有三:1、柳州太远,不太可能;2、酉阳历史上是州府,相对应该比较发达:3、从溶溪乡到酉阳不是太远,历史上有过一条官道。也正如将《黄扬扁担》原唱词中“柳”改为“酉”的作者所说,他有自己的基本出发点:(1)个别地方的方言将“柳”读成“酉”:(2)酉阳历史上是州府:(3)柳州距离秀山太远,想把距离拉近一点。但他的本意在他的在1980年当时由四川群艺馆编印出版的《秀山花灯选集》一书中的第一页《山花飘香》中讲得很清楚:“这就是花灯歌舞之乡——秀山,也就是《黄扬扁担》的家。”作者强调:“无论是‘下柳州’还是‘下酉州’,都与发源地无关。”而今,部分民众的想法和其当初的基本出发点相类似。 反思:虽然对“柳”“酉”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总结起来是这样四种,不论哪一种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去尊重历史,《黄杨扁担》是民间歌曲,在缺乏相关史料记载的情况下,去探求它的源头就是艰难的,但是归结起来,这首歌曲属于秀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的名人经历、所有经过考证的文章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深谙都指向这一点。对于上述的四种说法,评不出一个绝对的对错,只能是更加倾向于某种,而应作为参考欣赏它背后历史、人文的美,对花灯舞曲的欣赏和传承才是首位。也可以看对,在对待更多的传统文化时也一样要抱有客观、不争的态度。 《黄杨扁担》在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大行其道的时代北景下成为“文化资本”。 《黄杨扁担》在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大行其道的时代北景下成为“文化资本”。 把目光投向《黄杨扁担》是看重其良好的文化资源优势。《黄杨扁担》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彰显着人民的智慧、劳动和质朴,对人民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现在,人们没有再争论“柳”和“酉”,但对其进行一个归纳是有必要的,对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做一个清晰的逻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