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都说现在的孩子聪明,我也觉得很聪明,由于他们的智力发育提前,我们家长或幼儿园的老师关于教育的正确理念也应该提前。
我是老师,在我几十年人生经验中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但是也越来越脆弱,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很漂亮的学校、很优越的环境,衣食住行都是保姆般的呵护,有时候甚至在想,孩子们的未来究竟要到何处去。 根据我的总结,要成功地教育孩子,不能忽视的有两个主题:一是面对,一是感恩。
我先说女儿。我认为我对女儿的教育是成功的,现在她工作了,成家了,有了孩子,在她的人生经历中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我没看到她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样普遍的有什么痛苦、忧伤、郁闷,她一直都很阳光,阳光的心态、阳光的身体、阳光地面对求学和工作,也不挑肥拣瘦和别人去比吃穿比优越比条件,她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和生活。当然,作为家长从小对她的溺爱是肯定的,但溺爱的方式不一样。我从来就是把她当男孩子来养,甚至称呼的时候逗是用男孩子的称呼,所以虽然有天生的娇羞,但从来不允许娇滴滴,所以,她从来不主动提出要穿什么,必须穿什么,而是大人给什么她就穿什么,到大学的时候,一条牛仔裤裤脚穿毛了也不丢,因为她觉得还是好的;至于吃,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告诉她,让她养成“需要”和“拒绝”的思维习惯,慢慢地就养成了她能够自觉地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思维,所以就不会造成犯原则性错误与大人造成尖锐矛盾。有了这些良好的思维习惯,给她一个在大人理性控制范围内的绝对大的空间,使其很自主很自由,形成了她的心里好像从来就没缺乏过什么,一直保持很阳光的心态,好像从来没被压抑过。所以,从来不好吃、不好穿、不好与别人对比,生活得很自我。 每到暑假,就下放到农村奶奶家去,和乡下的兄弟姊妹一起耍,去感知生活的艰难和不易,找到感恩的感性认知。由于给予孩子多元的认知,使孩子感到她的教育环境、成长环境是幸福的,就培育出了懂得珍惜的良好心态。
比如,她选择的男朋友的家庭,如果按照庸俗所谓门当户对甚至攀高枝的传统心理习惯,他们是不可能走在一起的,我会坚决反对。女婿家在很偏远的山区,一家五姊妹,排行老幺,我问过她一句,你们是不是相爱,她说是,并给我解释她关于没超越底线的理由——家庭背景布重要,男孩子毕竟是大学本科,我无话可说,因为女儿所有的活动都没超出过我所设定隐形范围。我告诉她,未来的幸福与苦难你自己都要概括承受,7、8年过去了,他们的婚姻爱情并没出现什么波折,只是偶尔和我探讨关于婆媳相处的道理。女婿在重庆上班,有了孩子后,没文化的婆婆和她住在一起,他们能够和睦相处,这是我很欣慰的,也是觉得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她懂得孝敬她的婆婆,懂得替女婿感恩,他觉得婆婆养五个子女不容易。尽管女儿在一个乡镇工作,但并不羡慕城区怎么怎么的,一点不浮躁,今年初,因为关系抽调到城区上班,她反而有耻感,这也是她的阳光心态所决定的。
她能够对待她自己的一切,心情淡定,就是从一开始,就教会她面对。所以,关于成功,一定不要灌输期望值太高,一定不要灌输大富大贵、大红大紫才算成功,一定不要在孩子的心里树立超过预期的心理值,不然会落差大,心理失衡,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再说外孙女。外孙女病了,去医院吊针,对于孩子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一定会大哭。很多家长在吊针的时候一定会骗孩子,说有虫虫,医生捉虫虫,捉了就好了。这样骗孩子是不可取的,一定要告诉她真相,让其面对。外孙两岁出一点,对很多事情有记忆,也懂了一些生活逻辑。当她看到很多孩子都在吊针的时候,对她来讲是恐惧的,但又要必须面对的。当医生过来准备给她打针的时候,她天然的排斥,大哭。但是,我告诉她,妹妹病了,要打针才得好;老太噶(太外婆)病了吊针都没哭(我母亲医院住院的时候去看她,外孙对吊针这一幕记忆深刻),好勇敢,妹妹病了吊针也不哭,也勇敢。我一方面叫孩子面对,一方面唤起她的最深刻的记忆,不同程度地转移注意力,继续与她对话,你看嘛,医生嬢嬢的手好漂亮,嬢嬢的戒指好漂亮,并造成大家都在围绕她身边并让她感觉有足够的安全感。几句话一诳,警戒解除,孩子就去看护士的手,并看起护士用针锥小手,安然地承受了。此后的第二次、三次再也没哭过。
从这些体验中,我觉得从小教育孩子面对,是很重要的环节。说点真实感受来和朋友们交流,也支持一下本版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