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吏目乡撤销于2001年,因为离县城不远,与原区公所所在地梅江相较于县城而言是逆向而行,所以,它一直在赶场。从场镇的角度来讲,它不但没削弱,反而有所加强和巩固,在这一点上与美萃很相似。
我们从一个肖姓老者的口述和推测中得知,吏目历来缺水,很穷,大多移民来自靠河边的平南,逐步迁移而来。这里曾经有过很流行的顺口溜:“有女莫嫁吏目场,挑起水桶哭爹娘,哪里有个牛滚凼,持见瓢瓜亮!”从这个顺口溜里我们可以推测,在寻水源而居的早期吏目场少有人居住的,而是随着梅江河流域人口的不断增加,才逐步向吏目方向扩散。
最早来此定居的还是杨姓原住民,后来,以杨姓为主其他姓氏的人也逐步迁移而来此,多种姓氏来此杂居。我想,在关于土地与居住中,曾经发生过争斗,或许在较长一段时间无法解决。
但是,我们古人有我们古人的智慧,用寺庙、宗祠、神灵来解决此问题。所以,在吏目这个地方分别有了两座庙宇,一座叫万寿宫,一座叫禹王宫,把各种姓氏分属两个庙宇所辖,从此和平而居。吏目老街的形成也就依靠这两座庙宇的咫尺之间,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基层政权的所在地。
如今原乡政府已改成村委办公地了,政府原有的设施、建筑等大多没有了痕迹,但是我们在老街出来的临街一侧,原乡政府的供销社还保存完好,而且至今还在卖货!看到那些高矮相错的柜台和货柜里面陈列的解放鞋、搪瓷缸、雨伞等物品,一股远去年代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情形怕是在整个秀山都难得见到了,称之四十年前我们社会生活的活化石一点也不为过。
为什么叫吏目,我们一直是个迷,因为“吏目”俩字,既无实质意义,又显得很玄的文化感,通过肖姓老人的讲述,我们得知,原来此处梨树很多,就叫“梨木”,可能觉得太通俗,所以改叫“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