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稿: 坚决打击来犯之敌 保家卫国守土有责 昨日硝烟再现英雄气概 ——淞沪战役秀山籍战士杨德昆抗战二三事 在七十年前,日寇侵略中国,国破家亡危难之时,中华儿女奋起抵抗。淞沪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人英勇无畏,气势磅礴,坚决打击侵略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家住重庆秀山土家苗寨的土家族人杨德昆,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寇的国军战士之一。 他英勇抗击日寇,坚决打击来犯之敌,保家卫国守土有责,用舍身殉国,铸就了全民抗战的历史丰碑。 弃文从武:好男当兵报孝国家 杨德昆,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格寅村人,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勤奋好学、知书达礼,杨德昆为躲避家乡的宗派斗争,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毅然远离家乡,外出从军。 几经周折,杨德昆凭着机智勇敢,在蒋光鼐、蔡廷锴将军的十九路军61师1团8连当兵。 由于他精明能干,团结士兵,冲锋陷阵,履次完成任务,深得长官赏识,很快就被提升任中尉副连长,驻防上海闸北。 日寇入侵:救国保家冲锋陷阵 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悍然向上海闸北发起猛烈进攻,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一•二八”事变。在上海和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光鼐、蔡廷锴两将军置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于不顾,毅然率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杨德昆与抗日弟兄们一道,抱着:“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坚强誓言,手握钢枪,高喊口号,浴血奋战,为救国保家而冲锋陷阵,痛击日本侵略军。 奋勇抵抗:痛击日军同归于尽 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全军将士奋勇抵抗,击毙万余敌人。杨德昆连防守的阵地接二连三地受到日军炮火及飞机的轰炸,工事全部被毁;又遭敌军坦克的猛烈冲击,随后敌军大队步兵来犯。 这时,六十一师副师长张炎率两团出击,命令杨德昆率全连战士,阻击敌人攻势。 杨德昆挺身而出,在自己腰部绑上炸药包,和全连弟兄一道,用步枪、刺刀、手榴弹等迎头痛击来犯日军,并冲向日军坦克,拉响身上的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致使敌人死伤惨重,乱作一团,不得不后撤。 名垂青史:土家汉子高风亮节 杨德昆沙场捐躯后,其遗骸安葬于上海江湾。 他舍身殉国功在国家,名垂青史,其行为体现了炎黄子孙与国土共存亡的高风亮节。 在南京总理陵园附近的灵谷寺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中央,安葬着“一•二八”事变之役阵亡烈士128人;其中,第十九路军将士70人,第五军将士58人。 正如张治中将军所述:“以隐示‘一•二八’的血痕,并使‘一•二八’阵亡烈士所代表的精神永垂不朽”。 图01:淞沪战役示意图(资料照片) 图02:七十年前,日寇侵略中国,国破家亡危难之时,中华儿女奋起抵抗。(资料照片) 图03:奋勇抵抗,痛击日军。(资料照片) 图04:一寸山河一寸血。(资料照片) 相关链接: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 卢沟桥事变后, 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为后来日军复仇制造南京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 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摘自《百度百科》“淞沪会战”) (根据秀山县政协编著《秀山文史资料》整理,并以此告慰秀山抗战英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