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父亲

[复制链接]

四斗坝

Rank: 4

73

主题

121

帖子

636

积分

UID
38358
发表于 2022-9-21 16: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属地: 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父亲
这是一个星期天,我正在办公桌上批阅学生写作,突然电话响了,话筒里传来妻子急切地呼唤“快回来!爸爸不行了,”晴天霹雳的噩耗使我脑海轰轰直响,放下电话直往家奔,刚进院子医生对我说:“杨老师我尽力了。”我走进父亲的房间,父亲静静地躺在床上,那一刻天昏地暗,泪如泉涌,父亲就这样离我而去。从此父爱如山一直穿透我的心底,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缅怀父亲,聊表哀思。在今天这个父亲节里,在外工作的两个孩子打来电话祝我节日快乐!我再也忍不住从未间断过的念头,握笔构思,将逝去的光阴打捞回来,跃然纸上;手抚键盘,让脑海中的诸多难忘,流淌于屏幕。敲击键盘的手腕分秒不亭,也道不完心底的万语千言,泪水打湿文字,也诉不尽胸中的黯然神伤。
十多年前,那个晴天霹雳敲惊鼓,一声电闪噩耗来的日子里,父亲永远地离我而去了。没有一声嘱托,没有一句叮咛,却把无边的悲痛与无穷的思念都抛给了我。倾盆大雨,毫不留情地袭来,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犹如晴天霹雳划过夜空,把我打入肝肠寸断的境地。
冬天收起行囊忧伤远去,四季开启了下一个轮回,父亲的音容笑貌栖居心灵深处,把一颗心折磨得再也无法平静。时光可以带走生命,却带不走深沉的父爱,可以冲淡一切,却冲不淡浓郁的哀思。相隔经年,每每忆起那个痛到心碎的时刻,想起对父亲太多的亏欠,内心总有一种遏制不住的流泪冲动。
谁都有眼泪有悲伤,虽怕戳疼心灵,不敢轻易去触碰往事,但一些牢刻在记忆里的蘸泪情景,总是让我的眼角和心头一片潮湿。这是盛满温馨父爱时光萦绕于心的自然流露,毫无矫饰,我不能极力回避不去想,更不想忘记。
听祖母说,父亲十四岁时祖父就离他而去,他知道奶奶体弱又承受着祖父离去的痛苦,他主动退学为奶奶,小叔叔,姑姑撑起了那片清平如洗的天地。当时为了生活,他还掌不到犁头就自耕家里侵有的几分簿田,柔弱的身躯蕰藏着巨大的能量与坚强,他总是按分守纪做事,挺直腰杆做人。可是不管父亲怎样劳碌,那几分簿簿的田土都为持不了家人生活,总得清汤白水度日。直到家乡解放,父亲积极地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村民推选为村长,他就像一个用不停留的陀螺一样,经年累月围绕村里的“互助组”大抓生产,也更忙于家事无暇为自己留出一点儿空间,时常顾不得好好享受饭菜馨香就匆匆去村民家走访,来不及睡个囫囵觉就天亮。据说村民在他的组织下一边抓生产,一边抓住房改造,不到一年,不但解决了村民们的温饱问题还将全村十几栋茅房盖上了瓦。他这样得到了群众爱戴,组织赞许,调到了乡公社工作。
我生活的年代,是国家刚走过兵荒马乱的年代,又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国力孱弱,生产力不发达,民生凋敝,是一个无法掩饰的客观存在。在食不果腹勉强度日的时期,人们常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等口号来激励自己,可是,摆脱困境谈何容易啊!
当时刚解放,一穷二白,吃空饷太多,百姓无法承受,实行了精兵简政,父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又回到了家乡工作,我家当时有我和一个小弟弟,母亲和奶奶。父母都是在大集体劳动分粮养家糊口,面对苦不堪言的生存压力,父亲直面悲凉人生,遇事习惯于往阳光一面想,总是不动声色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故作轻松地咬牙坚持着爬坡过坎。指挥全村改造生产力,提高村民生活的重担压在父亲身上,可父亲对生活依然不怨不愤,只求力所能及地做好自己。 努力为群众做事。我曾记得一次,在那自然灾害的年代,又是大食堂吃饭,不让私人生火,屋前屋后不准种瓜种豆,村民吃野菜树皮度日,不少人吃出了“臃肿病”全身发炎,父亲思来思去,想把地分给村民自己种些菜、粮。不行,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父亲一次次分析,终于决定,在全村组织共产当员,共青年团员到离我们家乡几十里外的木桶盖去挖“菤粑”(一种草本植物,用它的根扎成脆片,然后用水泡,让根汁沉淀成粉末后食用。)去的十多个人挖了四五天,淀了五十多斤粉,他让几个干部送回来,在送回来的路上那几位干部出了注意,将去挖菤粑的人家,每家分两斤,再交食堂里分给大家。没回来的送到家属手上。我父亲没回来,在那里组织大家继续挖,当时我家也得了两斤。不几天父亲带着一百多斤菤粑和去挖菤粑的人回来了,听妈妈讲到这事他非常气愤,当夜组织全村干部和去挖菤粑的党团员开会,要把私分的菤粑退出来。他自己说,由我扣起,这次的菤粑和野煮够吃一个月,我少来食堂打五天饭,你们如何?我们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应该不谋私利,一切从群众出发,为大多数人某利益,你们下得心吗?在家的这些都是老幼弱者,没吃的都饿倒在床上了,你们还下得心私分那一点点菤粑?事后五天里他真的不去食堂里领那份所谓的饭,不过是一碗野菜和上一点菤粑粉而已。在这五天里妈妈为他哭过多次,因为这五天里他到山上采了一大袋“救兵粮”(一种野果)饿了就抓几把吃,我们到食堂打来的菤粑粥分给他,他不要,他说他吃救兵粮饱了,妈妈组织全家把在食堂打来的菜粥平均吃,他发气跑了出去,使得妈妈哭,奶奶劝他要接下家人分他的粥倒受批评,谁都不敢和他多说。这五天里妈妈不知为他哭了多少回。
大食堂下放后,分成了大,小队,以队开展生产作业,我们村有十个小队,父亲仍任书记,他亲自带领一小队劳动,还要下其他生产队指挥生产,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每天总是忙碌到深夜。他不介意别人异样的眼光,忙碌间隙,还上山挖药材,如萌冬、野天麻、麻玉子等“卖来填补家用,用它的话说,支援了医药事业,又填补家用。人间有味是清欢。”在父亲的身上我体味到了不忘大众,心系群众,敢于担当,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也体味到了稼穑之艰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人生是条河,深浅都要过”。整天面对堆积如山的公事私事,父亲始终视责任与担当为生命的主旋律,事无巨细地处理着千头万绪的大事小活,举重若轻地料理着里里外外的公私琐事,从不心理失衡,更不会自怨自艾或萎靡不振。“勤能补拙”,有事就赶紧去做,是他一生的做事信条。即使是分身无术,忙碌得体力透支也要强打精神力争把事情做好。父亲喜欢简约,讨厌繁褥,不求热烈,不慕奢华,只盼安恬。父亲一生都在基层工作,理解群众心里,关心群众疾苦,生活朴素,在他眼里,任何物件的保质期似乎都是永远。“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吃不讲究,穿不讲究,一件衣服补丁重补丁,脚上草鞋的多,只有一双解放鞋是用来开会用的。父亲的心心念念,牵肠挂肚只有集体、群众、家人,唯独没有自己。世间向来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而父亲是一个向善而行的人,为人慷慨,助人为乐的人,有一年他又被调到乡工作时,到修建溶溪大桥工地检查时,看到两位工人没被条,晚上用塑料纸遮身取暖,他马上回乡把自己的被子送给那两位工人,自己回乡用溯料纸遮身取暖,一星期后被领导发现。
父亲一身正气,做事光明磊落,父亲心里总是群众,群众心里也有他,我记得“我的一张大字报”突然一夜之间,铺天盖地,村头,村尾,全是父亲的大字报,“打倒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是当晚开大会批斗他时一大群群众拥在他周围护着他,护着他的群众高喊“不准坏分子造反!不准反革命翻天!”父亲马上招呼护着他群众,说“ 大家安静一下,听我说,会场一片肃静,他说,凡是地、富、反坏、右讲的我一律不接受。贫下中农,红卫兵小将讲的,我完全接受并改正。欢迎大家提意见!”会场肃静良久,突然戴着红卫兵袖套的胡爱国说:“烂母牛洒尿顺朝流,我们还是要批斗他。”话还没讲完,就挨了他父亲两巴掌。会就这样变得鸦雀无声。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大队民兵连长上台说:“今晚大家没准备好揭发材料,那天准备好了,再开批判会,现在还是由老书记,布置一下明天的生产。”就这样批判父亲的会变成了由父亲布置生产的会。我们全乡八个党支部书记在文革中都被批斗,为独只有父与群众鱼水之交,没受批斗。
父亲很关心我,我到秀三中读书时,每月都得回家拿生活费,第二天返回学校上课时总是天不见亮就得赶路,他总是要送我十多里路,亭下脚步细心看着我,温馨地叮嘱,直到看不见我才回头往家走,他告别我时那种牵挂我忐忑的心,目送的身影,叮咛的话语,时时在我脑海浮现,在我耳边响起,栩栩如生,至今难忘。
高强度的操劳,消磨着父亲的容颜,霜白了他的两鬓,累弯了她的腰杆,皮肤日渐黯淡,身体大不如前。苦苦挣扎十多年韶华,年岁大了,终于退下来休息了。
十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全面进入了改革开放高潮,随着改革红利释放,财富与日俱增,政府又把焦点落在普通人身上,致力于改善民生,人们在衣食无忧的安逸中,幸福指数迅速攀升。走过坎坷,尝过酸苦的父亲,却对自已简朴依旧,牵挂群众依旧,曾几次向政府写报告分析我村穷的原因是没有水,请求政府解决。父亲为了村民他宁愿委屈自己,奉献自己。当年非常自我的我,竟对父亲的美德与品行浑然不觉。往事已远,追悔莫及的隐痛却从未走远。时光不可能重启,忆起往昔种种,轻易不流泪的我,时常悔恨交加,泪珠在眼眶里打转。那种以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事,真真实实做人的共产主义风尚已融入了我骨水。
父亲生性豁达,明事理,为人处世不在意小事,不拘泥小节,总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身在纷扰红尘中,不管命运对自己有多么不公,无论心中装着再多的憋屈,父亲总能把不良的情绪锁进心里,用息事宁人的随和心态去接受身边事,宽宥温和地对待人。
我从未见过父亲以粗鲁的方式对谁大发雷霆,或与谁关系交恶,争得面红耳赤,即使是面对有时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有的人纠葛不断,让周围的人很不舒服。通常认知里,有人或以为这是一种软弱或抹不开情面,依我之见,这是源自一颗崇高心灵的做人原则,是一种洁身自爱的修养,是尊重、友善、低调、包容为怀的传统美德。
细数远去往事,细节无从记起,笼统地说,稚气未脱之时,个性里天生就包含乖的我,勤于做事,学习上心,从未让父亲生气过。这是因父亲是世上最包容我的人,从不横加干涉我成长过成中的自我,对我的自私心理,也无过多的责怪。但是,我的背后总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容不得我在品行上打折扣,时时在节骨眼上警醒我,屡屡在人生紧要关头点拨我。进入不惑之年,才体验到人生不易,德行才是人的之根本。
人生风云难测,许多事情无法预料,纵然有再多的怀念,一个转身,或许就再也不见。岁月无情,风雨冷酷,人生中最抱憾的事情,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趁一切还来得及,好好地做儿女,用力去爱养育了我们的父母吧!
一篇文章承载不了温暖一生的父爱,但是,经过泪水冲刷过的心灵,却仿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关闭电脑,心绪难平,眺望窗外,彩霞已映西山,几朵彩云飘浮天际,一抹余辉慰籍我心。
                          2022年元月



楊正松:重慶市秀山縣溪口鎮芭蕉人,出生於1952年10月。1974年在秀山三中高中畢業。於1992年考入秀山師範學校,畢業後相繼在芭蕉·楓香小學任教。2004年評為重慶市小學高級教師。曾於1992年在中央教科所《教育文謫週報》社,北京三面向科學研究所發表論文《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必須做到“三加大”“一實現”》並獲全國論文三等獎。1985年作品《淚》獲廣西《太陽花》小說一等獎。1985年至1990年曾擔任“廣西《太陽花》雜誌社特约寫作員。”2012年退休。2015年作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壯士暮年心不已》發表於重慶退协刊《雁之聲》,《母校我看你来了》在2020年在第七届中外诗歌散文赛中获一等奖,《托起孩子的明天》于2016年发表于重庆退协刊《雁之声》 ,《大师再见了》于2021年3月发表于《胶东散文年选》,        《老师我看你来了》发表于《首都文学》,《梨花思》发表于《胶东散文年选》,《云飘雾绕的故乡》发表于《乡土文学》。《母校我看你来了》、《人生》获(中外诗歌、散文赛)第七届、第八届一等奖。《故乡情》获(贵州大曲杯)一等奖。重庆市秀山县作协会会员。重庆市秀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办公室负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