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春节,朋友夏春给我传了一组秀山花灯歌舞刻纸图片,很喜庆也很特别,我是见所未见,所以打听作品来历。她说是秀山一位大师的作品。我知道夏春是学美术的,艺术品味不低,大师一词从她口中流出,一定是非同小可。 但是,她同时告诉我,作者就是个泥水匠,是在她们幼儿园做泥水工才了解到的。于是,我有了造访这位大师的冲动。 昨天,我在梅江河畔平凯刘氏井老砍上找到了他,他叫杨秀江,艺名(网名)“一江”,在秀山文化圈子“一江”的知名度更高,对于社会,知道的人就少了,本帖我在称呼他的时候就叫他“一江”吧。 我见到本尊的时候,反差太大了。我原以为他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风骨如松呢,哪知道,他是个30来岁的小伙子,朴实无华,摆起来得知还是我表妹的侄儿。 因为和他长辈熟悉,一下子就不拘束了,话闸子也打开了。 我开门见山的讲明了来意,就是来写他的,请他把他最钟爱、最有特点的东西告诉我,我去告诉我们的网友。 其实,很多媒体人,大学老师、大学艺术生都曾经拜访过他,也写过相关文字介绍过,只是我不晓得。所谓大隐隐于市,大师就在身边,却是我们不能识。 他在平凯中学读的初中,他进初中,我刚好调走,可谓擦肩而过。就算我在,抑或教过他,他也不会成为我印象最深的学生,因为他对文化课学习非常淡,却酷爱美术。在一节美术课上,美术老师介绍了纸刻这门艺术,他一下子就爱上了,经常躲到宿舍去揣摩,把课本涂抹得面目全非,刻得个稀巴烂。 可以说,从此,他对纸刻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和刻纸似乎是一种一见倾心的宿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知道辛苦和劳累的”一江是这样体会的。 可惜,一江的父母不支持他报考艺术院校,尽管与艺术仅一字之差后,却千差万别的去学“技术”了。他毕业后,曾经在工地上打过工,帮忙做过生意,最专业的还是工地上搭安全架的架子工和字画装裱的装裱工。 虽然职业换了很多,但他对刻纸的热情一直没有减弱或消散过。到现在,他都能回忆得起美术课上的场景,当时的他以为只要白纸上面画上图案就行了,但美术老师告诉他,要用刻刀把红纸刻出形状……从最初懵懵懂懂的第一刀以来,已经过了近二十年,他说:“坚守是一种生活,热爱成了一种乐趣。” 一江的刻纸的题材以传统的纹样为主,有“龙凤呈祥”、松鹤延年,还有“风摆柳叶”、梅兰竹菊,也有“回头望月”、鹿竹同春,更有贴近生活、质朴平凡的苞米与落花生,题材广泛,妙趣横生。 通过多年的刻纸实践,他有了更深的体会。刻纸只需要一个轮廓结构,其中的纹饰花样可以自己排,还可以借鉴其他类型的参考。刻纸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为同一件作品赋予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木雕、石雕,这些都是展现一幅作品不同之处的其他方式。他说,我同样可以用刻纸,结合刻纸的技巧,借鉴其它不同的艺术来丰富刻纸本体,这样才构成了更加多彩多姿的刻纸作品。 一江挑了一幅图,进行深入解释,这幅有八匹马和一颗大垂柳的刻纸作品,耐心地讲解其中意蕴。他指出这是郎世宁的《八骏图》,细细地对比郎世宁的《八骏图》和他自己的《八骏图》刻纸,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他在轮廓结构中的巧思。他解释说,将这幅作品转换成刻纸的时候,要去勾线,还要考虑元素的省略和添加,并且每张图都有它的结构轮廓,要把图拆解和分解出来,弄明白主体和分体的关系。他喜欢去分解、去挑战。而这些粗细相间的红色线条正是他的挑战自己时迸发和总结出来的刻纸技巧和规律。 秀山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灯歌舞表演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广泛流传于四川、湖南、贵州、湖北四省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地区。一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种深刻的眷恋,他最钟爱的、能够体现出土家苗寨文化底蕴的颜色,还是黑色,庄重而深刻。他用刻纸来呈现秀山花灯歌舞,把花灯人物的动作呈现得惟妙惟肖,歌舞中的人物被他定格在刻纸上面,刻纸和花灯也就都被他装裱在卷轴上,被保存起来,也被融合起来。用一种传统的艺术去表现另一种传统的艺术,这是他的坚守。他的关于秀山花灯的作品已经陈列于西南大学收藏室。 关于刻纸的技巧,一江立马拿出纸笔和刻刀演示给我看。他说技巧手法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就是用手腕带动刻刀。刻大锯齿和细锯齿是很基本的,除此之外,还有刻圆弧,刻流线,刻圆形等等的不同方法,有横刀和竖刀的刀法,也有线刻和点刻的刻法,有挥洒恣意的勾勒,也需要轻柔细心的描绘。主要是线条自然流畅,一次到位,但也需要根据图的形式变换用刀法去体现,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犹如书法一般,横竖撇捺,停点顿抖,不同的角度需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刻纸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出错后考验的不仅手执刻刀者能否挽回作品,更考验了一个人的心性。在出错的那一刻究竟会有着怎么样的情绪?也许有人急躁不安,难以继续完成作品,但一江平淡自若,一边听音乐一边刻画,做到动中有静,心无旁骛。 他认为选择做就不会怕出错,在刻纸的世界里,细节错误也许会让人觉得惋惜,但错误已经发生,不如想更好的方法继续完成整幅作品,如此更可以明白美中不足,正是另一种残缺美。 关乎刻纸,精益求精是一定的,但许多刻纸老师与一江一样,同样不畏惧错误,而是会享受错误的结果,“错了自己有自己清楚,但能懂的就是同道中人”。相信每一位刻纸大师都乐意遇到一位“同道中人”来指出他的错误,一起探讨错误,共同进步,一起为刻纸创造更宽广的天地。 一江是如此坦荡荡,在刻纸中,任何错误都不能让他困惑和羞愧;而刻纸正是可以包容错误的伟大载体,它包容一切创造与灵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刻纸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屹立不倒,熠熠生辉的存在。 一江的玻璃柜里放着大大小小的卷轴和装裱使用的纸,为了保存自己的刻纸心血,为了传承刻纸工艺,他笑着说:自己又多了门手艺。一江老师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刻纸装裱方法:运用胶膜去装裱刻纸,先把纸压了成为装裱胶膜再去刻,不用胶膜的刻纸也可以用喷胶。有些七八年前的大版副作品被装裱在玻璃框里面,崭新地放在一江老师的家里。这些作品因为被精心装裱,避免了被岁月摧残成陈旧的模样,而被完好如初地保留着,惊艳着我们的视觉感官。 在一江的朋友圈里面,能看见许多他的作品,有的早已被装裱,有的自己留存,有的送了朋友。他的作品从来没卖过钱,用纸刻的艺术来养活自己几乎不可能,所以还得出去打工,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买一些书籍、纸张、用具,来延续自己对刻纸艺术的执着追求。 “微信时代”的作品,都留在了微信空间,记忆录得更完整,如果没有网络数字的时代,很多作品将会消失。 他真心地为保留下来的这些作品而高兴,他就是这样一个乐观而充满活力的人,就像他朋友圈的几乎每条文案里都要带上的笑脸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