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 撼动地球之第25章刘延勋和吉林大学的实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8 08: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延勋老师,1962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毕业,同年到哈工大任教。讲授过普通化学、有机化学以及高聚物结构分析课程。& ~" F. A  _! @$ }
    3 W* [: Y+ u; i. |4 e199556日,他亲自看了王洪成的水变油实验后,从此开始了他破解自然进化之谜的旅途。刘延勋发表的《水变油过程,是符合规律的》与《关于水变烃过程发生机制的假设》,介绍了他的研究结果。
   
他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 我参加过“水变油”的实验;
    二、我对自己得到的样品,进行过多种测试和分析。所有测试都指向同一个结果:在王洪成条件下,柴油与水的混合物中的水在王洪成膨化剂的作用下,变成了混合烃,即石油。
    下边,请读者跟随我一起回忆一下95年我经历的“水变油”过程和测试由水变来的油的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95年7月×日,哈工大一行几十人,自带市售零号柴油和自来水,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带队,去王洪成的实验室制造膨化柴油。同行的还有专门从天津公证处请来的3名公证员。 膨化柴油是指水与柴油的混合物,加入王洪成发明的膨化剂引发核和化学反应,将其中的水变成混合烃。这样的产物,整体上更接近于柴油的性质,所以称为膨化柴油。反应前加入的柴油,在这里起模板作用。若反应前加入的是汽油,则产物就是膨化汽油了。在膨化油的制造过程中,水与油的比例可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制油过程

实验时我在前台操作。由我将大约等体积的零号柴油和水放在敞口容器中。然后把洪成先生请出来,在我们大家的围拢注视下,他用木条蘸点黑色粘稠物,在我们的容器中搅了几下,实验就结束了。坐在前排的人中,有人说里边冒了些小气泡,我是什么也没看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验结束后,我们将样品转移到另外的容器中,由我校王××教授用背包带回学校。当天进行了2项测试:
    1、 燃烧热(热值)测试
    实验在我校物化实验室进行。设备为氧弹仪。
操作:物化老师。
结果:热值 11000大卡/千克 左右(这里仅提供膨化      柴油的测试结果)。
    2、 红外光谱测试
    测试在哈工大测试中心红外光谱室进行
内容:分别对我们用的零号柴油和所得的膨化柴油进行红外扫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果:两张光谱图极其相近,没有水的特征吸收,为     烃类的特征光谱。没有水的特征吸收,表明实      验前加进去的水不存在了,被转变成了烃。
    以上是当天的工作。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自己对样品进行过以下3种测试:
    1、 密度测试
    零号柴油与膨化柴油的密度均为0.82;
    2、 破乳实验
    用金属钠做破乳剂。
结果:我们的膨化柴油不能被破乳。表明其中确实不      含水,它绝不是乳化油。
3、 溶解度测试
分别用零号柴油和膨化柴油做溶剂,聚乙烯蜡为溶质结果:两种油溶解石蜡的能力相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论:能辅助证明膨化柴油中确实不含水,它的性质      接近柴油。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非化工类工科大学,我们缺少必要的化学检测设备。以下的2项测试是在黑龙江大学测试中心进行的。所以这2项实验被拖到了9月份。
    1、 元素分析
设备:自动化元素分析仪
结果:(C+H) 99%;(O+N) 1%。
结论:样品为混合烃。
    2、13C 扫描
设备:核磁共振仪
目的:证实我们得到的膨化柴油是否为掉包品?
操作:分别扫描零号柴油和膨化柴油,记录它们的13      C总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
    1995年,是中国热议“水变油”的年份。很多人都谈王洪成的“水变油”。由于“水变油”似乎违背以前的规律,多数人认为水不能变成油。所以,这件事引起很大的争论。毕竟王洪成的水变油在哈尔滨投产应用了,它必然引起社会的关注。有相当多的人认为王洪成的水变油可能存在造假。何祚庥就认为王洪成靠掉包造假或是油掺水燃烧。怎样才能判断由王洪成那里出来的油是否是掉包产品呢?我看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梁晓天院士(他是中国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解析专家,著有:《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和应用》),95年3月1日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他认为不同过程生成的烃(油),其中的13C所占的比率不同。如果王洪成的过程真的能将水变成烃,它应该是一种生成烃的新方法。他说,如果对王洪成的油进行13C核磁共振总强度扫描,然后与天然石油的13C核磁共振总强度进行对比。如发现两者强度接近,则判定王洪成的油造假,是掉包产品。若两者的强度不同,则判断洪成油为真,即王洪成过程是一种生成烃的新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我对梁先生的理论将信将疑。但考虑到怕我们对王实验的监督万一走了眼而拿到是被掉了包的真油,你无论用什么方法测试,它肯定都是油。所以必须进行这项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我大为惊讶!
测试的结果,两种油的13C 总强度相同。应该判定洪成油为假,即它是由石油偷换过来的!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王洪成没碰过我们的反应容器,他怎么掉包?
    对此,我苦苦思考了很长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听说过王洪成的油,它的冻点和闪电比石油产品低得多。于是,我们用冰箱测膨化柴油的冻点,在摄氏零下10度时,它还是流动的液体呢。而我们在制造膨化柴油时用的是零号柴油,它在摄氏零度时就不流动了。据此,我坚信我们的样品没有被掉包。因为7月份的哈尔滨仅供应零号柴油,这是根据市场价格和需要决定的。那时,就是你想偷负10号以下的柴油,你也没处去偷。我们的样品是清白的。
    那么,应该怎样看梁晓天院士的理论呢?
    他的理论是正确的。他说不同生成过程的烃,它们的13C比率不同。若是相同过程生成的烃,则它们的13C比率必然是相同的!
于是,我对我们的测试结果重新评价为:王洪成的由水变来的油,与天然石油同源,即天然石油原本就是按王洪成发现的“水变油”过程同样的机制由水变来的!我们的这一结论,是在95年9月,在黑龙江大学测试中心测试结果的基础上经分析得到的。我已经在我早期的论文中记录了这个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次试验的评价
1、 实验真实;
2、 样品可靠;
3、 水变成油(混合烃)的结论可靠。
    在我们制造膨化柴油的那天晚上,校长将白天在现场的人员与公证人员召集在一起开会,专门讨论白天的实验中,王洪成有没有掉包的问题。表明,哈工大非常重视实验的真实性。只有实验真实,分析测试的结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哈工大因为支持王洪成的“水变油”,而受到何祚庥等的诬陷打压,我们必须用证据说话。只有证据才能给发明家王洪成正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08: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1996年6月我就退休了。就因为我掌握水变成油的确切证据,认为王洪成的发现必将引起世界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作为了解实情的一个知识分子,有责任把真实情况告诉国家。这就是十多年来我的工作——不断地向上边反映情况。
    王洪成的水变成油的结论,是靠检侧结果做出的,不能通过什么理论推导得出这种结果。面对王洪成的科学发现,理论落后于实践。这种超前的科学发现,正孕育着新的理论必将诞生。让有志者,参加到揭示一种新的物质转化规律的行列中来吧。
    若建立解释“水变油”过程的新理论,必须在观念上有创新。要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修修补补是绝对没有前途的。我为此建议了一个《水变烃假说》,许驭则提出了一个《氧核冷裂变水变油理论》。
    新提出的思想,可能是不完备的,甚至可能存在错误。它希望理解和社会的宽容。我的假说是建立在实验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的。用它来解释王洪成的“水变油”和水变含氮有机物以及水变含氧有机物,非常有效。它的不足,是因为我不了解王洪成膨化剂的组成,我本人不能做有关的实验,所以没办法对“水变油”过程是怎么启动起来的问题,进行讨论。在这点上,与许驭总工相比,处于弱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