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3集心海情涌第8章叙事散文之蚌壳灯戏灯儿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请公款,创办学院,秀山人是何等的有胆有识有气魄,而名人志士徐映台们对教育又是何等的热心!
  嘉庆二十四年(1819),书院正式建成,取名风台书院,这是秀山县第一所书院,也是全县唯一的书院。书院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74平方米,四横四进七天井,一楼一底木结构,四合院式的建筑模式,造型别致、颇有古韵。教室布局合理,采光充足。
  书院正堂为礼圣殿(即后来的礼堂),是供师生祀典的地方。除供奉孔子神位外,还安置有积极办学并亲自授课知县边镛、于蔚华和训导主任王镇华的塑像。
  各大小院落均种植楠木、桂花。据传,书院内巨楠成林,数千白鹤栖于树巅,景象十分壮观。桂花入秋飘香,十里可闻。
  左侧大院落内有一矩形池塘,约十米见方,常植莲养鱼。后有一大操场,乃是学生活动、操演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院落内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正是施教求学的宝地,秀山人民对其期望甚殷。书院正门的对联,就寄托了这种期望。对联云:
  碧海孰探珠水涌鱼泉定有巨鳞变化
  丹山争养翮堂依凤岑快看神鸟翱翔
  凤台书院的建立,结束了秀山没有正式学校的历史,真正从“蛮荒”走向了文明。从此,秀山的教育事业正式载入史册。秀山的名人、学者有了辅助学官培养人才的场所,使秀山的人才资源开始得到了发掘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道光十五年(1835),凤台书院易名为凤鸣书院。这年,正好是“改土归流”100周年。
  改“凤台”为“凤鸣”,以“凤鸣”比喻读书声,书声琅琅,凤鸣清脆,展示了凤鸣九霄、凤鸣环宇的动感形象,易名者的苦心孤诣于此可想而知。
  凤在鸣,凤鸣书院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生光。
  此后,入院学生分两类:一类是未中举的秀才,一类是尚未入学的童生,课程设有四书五经及准备应试的诗、文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院创立以后到1904年,一直在为封建统治、为封建科学制度服务。虽然如此,但其间也出了一些名师,如吴启鸣、于蔚华、王镇华等。他们或者是积极办学、亲自授课的官吏,或者是热心教育的名人学者。
  历史在发展,凤鸣书院也在与时俱进。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西方文明东来、新兴资产阶级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清廷废除了科举考试制度,兴办新学,没小学学制为9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是年,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凤鸣书院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至清宣统四年(1911),秀山仍然只有这一所高等小学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凤鸣书院存在近百年,它对秀山人的教诲、疏导功不可低估,它对秀山人的启智、尚文之影响尤为深远。由于书院对县学的辅助,秀山人取得功名的有举人20名,武举8名,贡生75名,进士8名,传胪1名,武进士1名,对当时读书习武之人鼓励极大。书院尊孔尚儒,宣扬、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激发学子为国效力。秀山人中,大至一品记名提督,小至总兵副将,共有36人奋不顾身为清王朝也为国家效命。至于对秀山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进步意识的启发,则更为卓著。贵为贵州省都督的杨柏舟,前清秀才出身,后来却是一位反清勇士。慷慨散财、热心为桑梓创办学校的熊湘,亦为前清秀才,但他却能经商敛财以兴办新学、创办新学以启民之智。他们或文或武,或商或政,俱为秀山之人杰。
  享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秀山高等小学堂改名秀山高等小学校,办学思想从为封建统治服务逐步转变成了“三民主义教育”,从而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14年(1925),秀山开办县立初级中学,名秀山中学(简称“县中”),与县立高等小学堂共设于原凤鸣书院,学制定为3年,在全县范围招生。至此,秀山县始有初级中学。民国19年(1930)末,该校附设简易乡村师范班1个,秀山始有师范;民国26年(1937),第二届同类师范班又招收了一批师范生。
  民国28年(1937)10月10日,日机6架,野蛮轰炸秀山县城,县城大部分居民住宅及3所小学校舍都被炸成废墟。虽然秀山中学幸免于难,但为避敌机再次空袭,学校暂迁离城15千米的清溪乡下衙村。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学校迁回原址(至于下衙校址,于解放后又创办了秀三中)。学校复员凤鸣书院,校长刘兆麟发动师生自力更生,不花国家一分钱。学校复员后,在刘兆麟的辛苦经营下,秀山第一次有了高中。
  从民国14年(1925)至民国历史结束的1949年,凡24年。其间,秀山中学共计招收初中新生2132人,招收高中新生494人,毕业初中生636人,毕业高中生85人;另招收乡村简易师范生79名,毕业41人。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11月20日,四川省秀山县人民政府成立,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教育科相应成立。
  1950年11月,按川东行署文教厅电文要求,秀山县立中学更名为川东区秀山中学。
  1952年11月25日,按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通知,川东区秀山中学改名为“四川省秀山县第一初级中学校”(简称秀山一中)。
  从1949年至1956年,是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中国的教育长足发展,秀山一中也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景象。
  1950年,秀山人民政府教育科接管秀山中学时,学校仅3个初中班,学生174人;2个高中班,学生48人;全校总人数仅为222人。至1953年,学校增至6个班,学生306人。至1956年,就发展到8个初中班,学生416人;初中学生比1950年增长1.4倍;当年初中招生达165人,其中有免试保送生23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958年3月,县委奉命,决定在秀山二中(校址在城北回龙寺)新办完全中学,名“四川省秀山中学”(简称“完中”)。1962年,完中与秀山一中合并,因为停招高中生,校名为“四川省秀山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秀一中”),校址在回龙寺(原完中校址)。
  自此时到1974年夏,秀山最早学府凤鸣书院校址,暂作他用。
  从1957年至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共和国的建设之路出现曲折,学校教育也因之受挫,其中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师生与其他中学师生一样,奔赴农村,半农半读,参加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运动。到1962秋,秀一中与完中合并后才恢复上课。
  这个时期的前一阶段(1957-1962)学校的规模缩小,教学质量下降,年平均在校生仅550人左右,仅毕业初中生60余名。
  这个时期的第二阶段(1963-1966),调整巩固,重新发展,虽然平均每年有12个班,稳定在550人,但教育质量有所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教学秩序悉被破坏,两位教师无辜入狱,学生则停课闹革命达三年之久。
  期间,该校有三个小插曲:1、1972年4月15日,秀一中附设中师班,二年制。2、1974年秋,按县革委会指示精神,令秀一中初中一部分(一至三年级)迁凤鸣书院办学,暂定校名为”秀一中南门分部。“3、1975年8月21日,在该分部建立中和中学。
  小插曲不敌大气候,从1974年1月四人帮干政之后,大批“智育第一”和“师道尊严”,今天反“回潮”,明天反“复辟”,搞得师生无所适从,教师无法教,学生无法学。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学校才从恶梦中解脱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台书院、凤鸣书院经过易名、升格、并合分开种种演变,到此时秀一中一分为二,分成秀一中及中和中学两个学校,如同兄弟分家,老大在回龙寺校址开创新家,自奔前程:老二回凤鸣书院重操祖业,再求发展。
  1989年3月25日,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视察中和中学,并题词“凤鸣龙飞,秀山生辉,向秀山民族中学全体同志致敬”。此时,已得到中和中学改办为“秀山民族中学”的信息,春光初露。5月17日,四川省教育委员会川教中【1987】26号文件同意将中和中学改办为民族中学,校名为“四川省秀山县民族中学”。
  1997年6月8日,重庆直辖市成立,加之此前秀山已成为自治县,“四川省秀山县民族中学”随之改名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简称“秀山民族中学”)。
  从1976年特别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建校后2000年的秀山民族中学建校史上最好的时期。东风频吹,全国教育战线一片大好春光。31年来,在明媚的春光中,民族中学规模各项建设全面展开,一再扩大,学校面貌焕燃一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逐年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8: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31年来,学校的领导班子一直比较精干,班子内人才荟萃、贤能群集。在7任校长、7任书记中,两副担子一肩挑的即有5人。在8届领导班子中,有2人提升为副县长,2人提升为县教委主任(或教育局长),2人调县政府督导室工作。
  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华轩(秀山县人,1929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在粉碎四人帮后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努力工作,认真抓好教学质量,使学校教育工作揭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中和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02人中上录取线者21人,有十多人被重点高校录取,陈兴全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学习。1982年郭应寿同学又考入清华大学。从1979年至1984年,该校在生源较差的情况下仍有160多人考入大专,而高、初中毕业生升入中专、中师的就有近140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