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绿叶散文第3集心海情涌第3章亲情散文之老实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9 1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木娃乘车回来了,一千多里,风尘仆仆。他见了世面,现在回到了爹妈身边。妈的鬓角、爹满脸的胡子都藏着笑意:木娃出息了,他能挣钱!妈脸上打皱了,每一条皱纹上的担忧和无奈都被木娃带来的春风扫除了。
木娃,还是那个老实娃,不晓得做作,也没有怪腔怪调,还是爹妈调教出来的那个木娃:憨憨的,傻傻的,老老实实的。谁说打工学校不出息人才,我们的木娃不是出息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爹,好!”“妈,好!”两个“哎”,先后出口,同时,四只眼睛的泪光就把木娃包围了。木娃长得比爹都高出了一个头,只见他从皮包里掏出一把红板子,向父亲递过去。父亲把嘴向母亲一努,钱到了母亲手上。母亲小心翼翼地把钱收藏好,不知为什么,她的手在颤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人还是好,能学到真本事……也就是说,不愁还债了……”
半天,爹妈各说了半句话。

2011-9-12渝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绿叶散文第3集心海情涌第3章亲情散文之泰山黄土

我的岳父母和我的妻子彭清秀,原籍湖南省龙山县岩冲乡麦子坪村,是一个土家族的三口之家。他们都操双语,除了我们共用的川滇黔方言外,他们都会打土话。经过岁月和环境的磨蚀,如今妻子几乎已把土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只剩下共同语言,这可是万古长青的。
  我的儿子出生以后,先后将二位老人接来同住,于是合二而一,两个家合成了一个家。此前呢,大家都走了不少弯弯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大人彭官辉,早年住在八面山燕子洞附近的小山村洞坎上。那时,因痛恨数度抢劫的土匪,他曾把匪酋打伤过。洞坎上鸡犬不宁,他只好到麦子坪街上挨亲住。麦子坪本来就是一块光岩板,加之他又手无寸角之地,所以就铤而走险去做大烟生意。他穿襟襟,吊绺绺,一副乞丐相,在国民党地方政府重重哨卡丛中穿梭往返,来去自如,空进白出。苦难和艰险使他锻炼出过人的胆量,铸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胆识过人,无所畏惧,挺过了许多风浪;火眼金睛,看人入心,看问题眼光特别独。
  他有三个女儿:清梅、清花、清秀。梅花姐妹是前娘生的,均已成家立业;只有清秀待字闺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土改时他任民兵队长,后来却成了“管制分子”。记得1972年6月我第一次到他家时,他就给了我意外的直率和爽快:“我一家人有两个阶级,你要认真考虑,免得二天后悔。”
  当时,我因父亲过去当过伪副保长,不仅百无所成,甚至在无水的爱河中已接连与35位姑娘拜拜,忽遇桃花运到,岂能轻易放过?
  我表示“成家是第一要务”后,泰山予以首肯,又提出要我将来赡养他们二老之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有前车之鉴。他曾以同一问题示于二女婿王河遂,王河遂当面含糊其词,背后却对人言曰:“生不养,死不葬。”寥寥数语,一块寒冰,冷得别人惊诧莫名。老人得知,阴在心里,到今日才拿来考核另一个后辈。
  老人之精微,于此可见一斑。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后辈的社会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美德不可不传承,社会责任不可不恪守。既为人子,何乐而不为?
  我立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后来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一诺千金,半点无虚伪,完全能兑现。而后来的一切,他在当时一眼就看准了。
  岳母大人彭翠兰是泰山大人的续弦,彭清秀是她的独生女。岳母大人为此非常苦恼,人前总是长吁短叹,把-句古训反复背诵了不知多少次:“沙子筑不得墙,女儿养不得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3年1月19日,我与彭清秀结婚。她土家族,我苗族,是一对名副其实的“民族夫妇”。洞房无花烛,却有数不清的话题,也有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的考核,就是她讲述了二老担心晚年生活的花花絮絮点点滴滴。我对爱妻百般抚慰,并郑重其事地以人格担保:我会孝顺二位老人的。
  1974年11月10日,长子石正道出生。憨嘎婆爱外孙,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外孙身上。石正道知事后,孝敬外婆甚于父母,凡有好吃的,非让小嘎(嘎婆)先吃不可。
  从1974年起到大限到来之前,岳母一直与我们住在-起。
  1974年搞了一次落实政策,由于个别基层干部不照法律办事而给岳父戴上的“管制分子”这顶“花帽帽”终于揭掉了。他的大女婿江茂成给他送粮送油,还张罗着办手续让岳父迁去同住。泰山大人衣食不愁,眉开眼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9 19: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宁缺-斗,不添-口。文化大革命搞的是穷社会主义,赐给我们饥饿,因而日夜思粮。二人世界本就寅吃卯粮,加上嘎婆,粮荒日逼。我不得不想怪招设奇法,以解燃眉之急。幸好怪招得逞,大家皆大欢喜。1975年春天,我在不足一分的粉岩上用火土灰种的红色马铃薯,居然收了四五百斤。岳母口材差,爱妻更差。怎么办?我行。我一天三餐吃马铃薯片,大米让给另外三个人吃(婴儿已吃米粉)。岳母和爱妻又担心我吃马铃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挣工分;我说马铃薯营养特别好,根本没有问题。她们见我确实雄赳赳的,也就放了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