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2集心海浪花第1章抒情散文之热土热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巴人之后,在“於”(即巫)地及以南的五溪地最早开始宗教傩祭。傩祭是一种古代祭仪,傩祭的对象是伏羲、女娲,尊伏羲为傩神爷、傩公,尊女娲为傩神娘、傩母。当时的五溪地,即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其中酉溪(含今石堤)居其首。
  土家族、苗族的宗教文化世代相传,最终形成了有数千年历史的傩巫文化。
  五溪中之酉溪,即今酉水,源于湖北省宣恩县东南之七姊妹山,流经龙山北境、来凤、酉阳,再从酉阳经秀山之大溪、石堤,流到龙山县南境,经保靖、古丈、永顺等县,于沅陵县张飞庙流入沅江,全长477千米。流域面积18530平方千米(其中龙山县流程最长,流域最广,流程达123千米,流域面积7930平方千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朝时,酉阳、秀山(含今石堤镇)均属黔中郡,秀山在其西部边境。汉朝时(公元前206—公元前24年),秀山地区属益州巴郡。汉朝未年,益州刺史刘璋将巴郡之涪陵县改建为涪陵郡,归属益州,取涪陵县为中心地带,以秀山地区出朱砂命名为丹兴县,与武陵郡(今湖南保靖县地)交界,故石堤也随之归属巴郡丹兴县(尚需进一步考证)。
  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2年前后),石堤名义上属于酉阳,实际上是蛮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光武帝中兴,视蛮夷为隐患,数次派兵进攻武陵五溪,逼迫土家族特别是苗族西迁南移,
  三国初期,吴国黄盖作武陵太守时,史书将五溪蛮载为巴,醴、由、蜒4种民族。
  三国蜀汉时(221—263),刘备沿袭汉高祖,再设酉阳县,然驻地辖区已经不同。此时,酉阳及秀山地区属荆州武陵郡。汉高祖的酉阳旧城在迁陵(唐代叫三亭县)以东,而刘备所置之酉阳县,乃原丹兴县,在迁陵以西。此时,石堤名义上仍属酉阳县,实际上还是蛮地(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朝时巴人统治下的五溪有所变更,为武陵五溪蛮,此时五溪虽仍为酉、辰、巫、武、沅,但酉溪(含今石堤)已居中心地带。
  巴人、巴国、五溪蛮,均与武陵山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陵山,在《元统志》上原名髑髅山(唐天宝元年改为武陵山)。古书上说,武陵山自贵州苗岭分支,行乌沅二江间,海拔达6000多米,至常德西境平山上,通称武陵山脉。平山一名武山,一名太和山,武陵山自贵州北出后,经川湘间入湖北,分为二支,南支绵延来凤、咸丰、鹤峰诸县境(贺龙与秀山与石堤有缘,盖有此历史渊源),北支绵延利川、建始诸县境。一名施山山脉,郁积盘亘,山高谷深,至为险阻。利川县之文其岳山,尤为高峻,夏日积雪不融。今人考测,武陵山在重庆(东南)、湖南(湘西)、湖北、贵州四省市边界,东北至西南走向(使流经武陵山脉中段的梅江河亦呈西南至东北走向),又称武山,主峰梵净山,在贵州县印江县东南大约30千米处,海拔2494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朝时,酉阳的一部分(酉水北岸)增设黔阳县(今湖南龙山县),石堤在酉水南岸,未划入,仍属迁陵县(尚需进一步考证)。
  其后,经东晋永嘉之乱以后,直到隋朝初期,武陵民族实现自我统治达256年之久,但名义上仍属中央政权,这一时期,石堤属民族自治区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8: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石堤依山傍水,土家、苗族先民自古以来,就过着艰辛的渔猎生活,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通过漫长的开拓历程,从渔猎生活过渡到了农耕生活,但仍保持着渔猎生活的某些特征,特别是一代代渔民,他们把水上生活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建时期。而此前,早在明朝清时期,石堤就有了繁荣的商业。
  石堤人民开发了这片土地,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同时,他们虽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蛮夷,但仍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上曾有奉旨征辽、东进抗倭的壮举,特别是土兵多次参战,均战功卓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家族、苗族人民对历代统治者特别是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民族歧视有着长期的反抗传统,大大小小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从西晋至南北朝时期曾争取到250多年的自治时期;元朝初年爆发的九溪十八洞起义那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更是历史上的光辉一页。这些都说明,石堤人民的革命斗争传统是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不可磨灭的。
  土家族、苗族特别是苗族从上古到民国都处于被压迫,被摧残的地位,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之光辉,才照耀着两个民族,使他们获得了翻身解放和自由、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9: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堤地当酉水流域的核心位置,是渝鄂湘黔自古以来的军事要塞、商业重镇、文化古镇,所以,它在九溪十八洞起义时,是起义指挥中心;在渝鄂湘黔边区,是商业贸易中心。
  石堤自古以来,以土家族、苗族居民为主,但因为此处是商贸中心,所以吸引了大量汉族人远道而来,在此定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5 19: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发生战乱的时期,汉族难民就会进入石堤,如宋朝时期,他们大量涌入秀山、石堤,为秀山、石堤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清雍正帝改土归流以后,“客不入洞,蛮不出境”的封闭局面被彻底打破,汉族人民更多地涌入秀山、石堤,使秀山、石堤农业、商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此后,石堤就成了渝鄂湘黔边区与外地沟通、连结的纽带;它作为商贸中心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这个时期,是石堤商业和水运的极盛时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