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绿叶草根 - 

[原创] 绿叶散文第一集心海情浪第二章抒情散文之百年难逢金满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由于石元英老师有着公而忘私、助人为乐、顾全大局的行为和精神,她后来成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重庆市道德模范和重庆市优秀农村教师;为此,我写了长篇通讯《边陲山花》,后又汇入《武陵师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16、        谢光镒老师好伯乐,重我助我维护我

我在教改探索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边搞教改实践,一边搞教改研究。1986年2月,我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初中作文教改尝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祖国的文字》、《文言词类词组活用初探》受到涪陵地区语文学会副理事长、秀山一中高中语文把关教师谢光镒老师的垂青、器重,使我获得了秀山县教育局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那时,我与谢光镒老师尚未谋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年后,我的语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研究学生心理,采取有效强化措施》在《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等二期(第60页)上发表。
  谢光镒老师的垂青、器重,使我搞起了和长期坚持了教育教学科研一条龙的教育教学教改模式。
我坚持教育教学科研一条龙的拼命三郎精神,感动了县教育局主管中学的副局长黄长松同志,他根据我的工作业绩,向上级推荐,使我于1988年8月提前晋升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于是,我更加来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1986年11月,加入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为研究员)后,课余时间积极写稿,交流多篇教研文章,多次获优秀论文奖,其中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另外,1990年,参加全国作文指导论文大赛,获一等奖,1992年,参加秀山县德育论文活动,本人所写《两史一情,渗透语文》一文获二等奖,1993年,参加秀山县教研论文活动,所写《学生互改作文》获三等奖。
    谢光镒老师见我不断进步,就当伯乐,向教育局领导推荐我到秀山一中任教,好在他身边,与他一起办语文教学小报。教育局全体领导都同意了谢光镒老师的建议,但是局长秘书提醒他们,上级刚刚下发一个关于不准超编的文件,而秀山一中已超编多人。于是,各位领导按照上级关于不准超编的文件精神收回了动议。至于语文教学小报,也因教育局拨不出经费而没有办成。我俩无缘在一起工作,两人都唏嘘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光镒老师好伯乐,你是我积极参加教学科研的助推器和引航人。你又正直无私、公平公道,多次据理驳斥我的顶头上司、一位副校长在你面前对我的百般诬蔑,毅然制止了他在我们之间的挑拨离间,背靠背地维护了我的清白和尊严。
    谢光镒老师,我的好伯乐,我的庇护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17、黄长松副主任伯乐举荐千里马,使我成了中学一级教师

黄长松同志是县教委管中学的副主任。以前,不知什么时候我俩早就互相认得,但从未交言。况且,他是“当官的”、“长”字号,我对他认而不“识”。我那时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小学民师(后来才到石堤中学),一粒微不足道的芥菜籽;我与他上不沾亲,下不沾戚,亦无袍泽之谊,毫无瓜葛。唯一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但他又不是我的顶头上司;我的顶头上司是校长、主任。
  谁知“山不转水转,人不转路转”,1988年暑假,我却转到他家里去了。这次是由于有了“瓜葛”:他管中学老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而我则要求评上中学一级教师,校长不给帮忙,我不找黄副主任找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到教委的主任办公室找他,他已下班了,我只好到他家里去做一个不速之客。由于“认而不识”,我第一步全是试探,明修栈道,打招呼、落座之后,就汇报思想情况。“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不仅没责怪我的到来、打扰,而是茶水相待,和颜悦色地与我交谈,尽是谈我的好处。他说他早就认识我,说我工作肯干,教研文章也写得好,是个好同志。他又耐心地给我讲了全县职改工作概况,解释加上安慰,把我心里的“马其诺防线”冰消瓦解了。我回忆到1985年在全县校长、书记会上表扬我搞教改的,大概是他,一定是他!那次,学校书记告诉我,我没当一回事;岂知那个“伏笔”竟有了今天这么令人兴奋的“照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试探之后,我满怀信心,我初步谈了要求和条件。出于对他的依赖,我晚饭后又去找他,这一步,是“暗渡陈仓”了。我把“硬件”——《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第2期上我的语文教研文章《研究学生心理,采取有效强化措施》带到了他家,并把这期的一本杂志交给了他。黄副主任仔细看完论文,脸上现出赞赏的神气,并果断地说:“你回去尽快把‘自我总结’弄好、交来,我给你补报上去。”
  县城的夏天有如蒸笼,而我此刻却像吃了一支最高级的冰淇淋,从面上到心里,凉爽极了,畅快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感谢黄副主任礼“贤”下士,我表示了一点心意:一包香烟、一瓶酒(那年头颇讲究“烟酒烟酒”)。黄副主任这下可不客气了:“拿回去,不然我就不给你报了。”我想起了林则徐禁烟。我感激地告别了他,只好自己把这两样多余的东西处理掉了。
  在他的关照下,很快我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就落实了。后来,我有事去教委,偶然碰上了他,他拍着我的肩膀:“这下满意了吧?”“满意了。领导这样关心我,我只有努力把工作做好来感谢。”他点点头,又忙工作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9年12月5日,他来到我们石堤中学,我向他汇报了工作成绩,他边听边点头。
  我以为他这次来,也会像一阵风过了事。许多人都是一样,看一看,问一问,走人。岂知,他不但没有立即回县城,当晚还在我校做了几件事,开会、做报告,传达信息,第二天又亲自检查我们初中三年级一班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作业作文批改情况。
  他看了我的教案,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来!石歆梧,你不是不安心工作的,也不是不努力工作的,只是方法上欠缺一点。你的教案我看了,提点看法供你参考。我看这是详案,但不是优秀教案,一点、二点、三点,重点、难点没突出,你看是不是?”
  我说:“重点、难点,我在心里掌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IP属地: 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