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曲江第17章最美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0 06: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红颜薄命,个个不如黄阿丑;黄阿丑无姣貌有奇才,命好福大,归宿特佳。她的夫婿就是大名鼎鼎、声威赫赫的万古千秋智慧之神诸葛亮。
  为人当做诸葛亮,才德深识貌不识,日偕贤妻谋国是,鼎足三分天下知。
  女人无容貌,有人要;男人无容貌,有人笑。
  笑彭长贵麻麻的、瞎瞎的,废物一个之人既无知又浅薄,眼睛长在后脑勺,两个眼珠不过是煮螺蛳而已,所以他们看不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尚道德、美好情操,看不到彭长贵的和善、大度和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在那里熠熠生辉灼灼闪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很快到了1971年冬天。此时,彭长贵已教了八年书,弟子读了初中、高中,这时的彭长贵在大元公社范围内和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学生也很尊敬他,如李顺富、张贵万主动要求帮助彭老师到各队称粮食,并多次要请彭老师到家里吃饭。家长支持彭长贵,干部称赞彭长贵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比其它地区公办教师还有责任心。
  学校创办八年来,都是在社员的家里教学,实在有许多不便。几个队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终于有一天,大队决定在飞山的后檐茶科修建一栋木房做教室,很快变成事实。木房虽然有三间,但非常简陋,盖的是茅草;周围没有任何遮拦物,凳子、桌子就不用说了,怎么办?彭长贵从自己家里拿来几根杉木檩子和几根长枋子,架在教室里就是板凳和桌子了,由于桌子板凳不够,学生又从自己家里带来,形状各异,有的从上面吊两根绳子捆住一块板子就当作桌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简陋的学校,地地道道的风扫地月点灯,黑板连支撑物也没有,彭长贵就自己做了一个黑板架。
  为了遮风挡雨,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动手砍竹子,夹竹壁。小点的学生每天带10根,大点的每天30根;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夹起了竹篱笆,可以挡一定的风雨了。但是,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又在天龙山脚,后檐茶科当坳当风处,秋冬很冷,加之贫困山区的孩子穿得非常单薄,有的甚至连鞋子也没有,光着脚上学,秋末、春初和冬天到校后一双赤脚冻得通红通红的。彭老师对此情此景,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实在没有办法就在教室中间烧一堆柴火,老师和同学们围着火堆上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3年冬,生产队改组领导班子,上级要求彭长贵参加,彭长贵出于公心,写了<<姚明武十大罪行>>,把一贯贪污的姚明武揭发出来。群众一致支持彭长贵。这样一来,姚明武就被撒去了生产队长职务,由张贵伍担任。这时,文化大革命运动正在风暴期,突出学习毛泽东思想,1975年生产队根据上级要求办起了政治夜校;根据上级要求,彭长贵又当起了夜校老师,白天教小孩学生,夜晚教大人学生,彭长贵累得真是难以想象;但为了山区人民的教育事业,他艰难支撑着。
  张贵伍当上队长以后,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号召全体社员出钱出粮给学校增加桌子和板凳,给白天的小孩学生和夜晚的大人学生增添了学习设施。老师和学生的高兴劲简直没法形容。
  可是,房顶的问题很难解决,特别是下雨天,茅屋漏雨,师生上课的时候身上被淋湿了,一身湿漉漉的,有的冷得发抖,但为了求知识,大家还是咬呀坚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狂风怒吼,教室的屋顶已经被狂风掀翻了,一头在土坎上,另一头已挂在一颗大树上,大风把整个学校吹得发抖,师生们也冷得跟着发抖,有的学生忍不住竟哭出声来。彭老师急忙抱住那个学生,替他揩去眼泪。
  没有办法,等到天晴了,彭老师组织大一点的学生,上树把茅草理下来,捆成茅苫,一点一点拖上屋项,尽管师生们累得满头大汗,但效果甚微,一直干了三天,才勉强盖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事业,把再丰小学迁往飞山大坪土,修建了两栋瓦屋,这才像一点学校的样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历种种艰苦,当年的学生早已长大成人。曾在后檐茶科茅屋读书的吴展志,现在已是莲花镇党委副书记了,他回想起当年在后檐茶科读书时的情景,感触很深。
  别了,可爱的后檐茶科学校,你的悲喜剧都成了历史。
  彭长贵老师和当年的学生,虽然与茅屋母校告别了,但往事历历在目,不胜留恋。   
彭长贵老师在再丰民小教书这些年,上级规定适龄儿童入学率必须达到95%以上。在贫困的山区里,很难完成这个任务。
  对于适龄儿童来说,没上学的彭长贵反复动员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他都要想尽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他为了能让学生上学,动一遍、二遍、三遍都不烦,直到学生家长把学生送来上学为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73年的一天,彭老师来到了二队杨光新家。
  说起杨光新,还有一段长话。杨光新来涌洞公社人氏,原在贵州铜仁汞矿子弟学校教书,其爱人陈朝芝也在附小当教师,家有三子一女。
  那为什么杨光新会到再丰二队来呢?原来杨光新去铜仁日报社报考记者,由于杨光新文化知识基础较好,一考便考上了,杨光新高兴得不得了,很快到报社上了班。天知道,因为考记者考出了大麻烦,杨光新被人告了,理由是杨光新不是社会无业青年,报社很快把杨光新退了回来。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于是,汞矿子弟学校为此便对杨光新夫妇另眼相看了,动辄便说杨光新去报考了报社记者,不安份守纪,不安心教书,时时处处为难杨光新夫妇,后来两个学校的领导叫叫合合,干脆把他们夫妇除名了。从此,杨光新夫妇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夫妇二人只好回老家谋生(祥云县涌洞人民公社)。他们一家人回到老家后,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风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由于杨光新夫妇是有文化的人,也算知识青年,当然要下乡去锻炼。于是杨光新夫妇下放到了本县大元公社再丰大队老寨组当知青,名为锻炼实为改造,每天他们必须上坡干农活,否则就要挨批斗。由于夫妻二人从来都没有干过重体力劳动,再加上有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有一次,杨光新受人之请到某车站画巨幅壁画,才画得一半,因有事回家一趟,哪知回来后就再也出不去了,因为老寨人死活也不让他外出做事。杨光新急了,找到生产队干部说:“我才画得一半,怎么向人家交待,我愿意向生产队交钱。”生产队长说:“交钱就行吗?你是在搞资本主义,那是原则问题、路线问题。”杨光新哭笑不得,只好作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惺惺惜惺惺,难中好救人。因为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伤害,彭长贵自觉不自觉地就同情杨光新夫妇。
  每逢节日,彭长贵辛红花一家都要给杨光新家拿点粑粑、豆腐、菜豆腐什么的。
  这仅是小的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杨光新的几个小孩没有上学读书,彭老师怎么也放心不下,就抽空到他家里面去做工作。
  杨光新回回领情,这回可怎么也不领情,还气愤地说:“我们夫妇二人就是因为读书才落到今天这个下场,你想读书还有什么用?”说着说着就双泪直流。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触到伤心处。
  彭长贵劝他:“眼光要放长远一点,万一政策变了,重视知识和和知识分子了,你们回城工作,难道带几个文盲子女回城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光新太倔了,他就是不答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0 06: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彭老师大喜过望:“学杂费我全部代交,一切算我的。”
   杨家三姐弟终于上学了。
  转眼到了1977年,上级落实了有关政策,杨光新一家可以回到城里了。虽然回到了县城,杨光新夫妇对学校仍心有余悸,不敢再教书了,就在祥云县城做生意,由于两人不怕苦不怕累,生意还做得红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