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重庆秀山傩戏的表演形式与象征及保护
杨正松
傩,是一种驱鬼逐疫,祈福纳吉的仪式,它反应了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意在努驭超自然的威力,化解人类玉自然的冲突,使之趋于和谐,从而达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驱除疫邪,人蓄平安,国富民强,天下太平的终极愿望。
在秀山地区,傩戏是一种民裕文化,其主要由傩戏、傩技、傩祭三大部分主成。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探索积累起来一种特殊技艺。就是我们所看到艺人所展示的特技、绝技、神功,这些特殊的技艺通过艺人的展示,包装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具有某种特定民俗象征意义,反映了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生活,之所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保护。
一、傩戏的文化内涵
观于傩戏中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且众说纷纭, 傩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史学界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远古时期,祭祀等仪式是非常兴盛,这是由于民众对整个世界不了解,一方面他们非常依赖自然界,可另外一方面却又十分畏惧自然界,在这种心态下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人们依靠这种信仰来求得心神的安定和食物的富足。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是起源于太阳神的,因为太阳神能带来光明赶走黑暗,这些在考古学中也是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的。如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就有太阳神的图腾出现。而太阳神又是与太阳鸟分不开的,并且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太阳乌演变成一种鸾,而这个时候傩出现了,故有观点认为傩文化就是鸾文化。
二、秀山傩戏的形式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为川渝东南重要门户。秀山地处武陵山腹地,渝、湘、黔、鄂四省连边,土地总面积2462平方公里,总人口6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百分58.5。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秀山傩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小戏,不少乡镇都有,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表演人才的流失,很多班子已经消失,余家傩戏班是目前秀山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班子之一,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题材选择,表演的方式,曲式结构,演唱形式都有独特的风格,与地方民欲息息相关。
傩技作为秀山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傩活动中最神秘、最活跃也最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件。他们最常展示的傩技有以下几种:
一、下火海。下火海是傩祭师利用火进行驱邪诸多形式的一个统称。常见的有四种表现形态:一是捧铧口——将铧口烧红,祭师双手捧着铧口,在主人家屋内屋外甚至到每一个房间进行驱鬼的形式。二是戴铁三脚——将铁三脚烧红,祭师赤裸着上身把三脚的脚朝上戴在脖子上,祭师一手握着三脚的一只脚,一手挥舞排由或师刀等法器。在主人屋内屋外每一个房间举行驱赶鬼神。三、是踩火塘——在空地上挖一长方形土坑,坑中放入硬木柴或硬木炭并点燃火,祭师赤着脚在火中跳起驱鬼舞蹈。前两种是在家中举形,下火海是在村寨中举行,一般是寨中人集会才举行。还有一种是踩铁板,在空旷的地面上将烧红的铁板口一字形铺开,祭师们赤着脚,踏着红铁板依次而行,一踏火花四射,烈火腾腾,看是好像真的是下火海。这种技艺是艺人外出表演在端红铧口技艺上增加多快铁板,从而增加了表演的刺激性,观赏性。
二、上刀梯、过刀桥:上刀梯——上刀梯是将12把杀猪刀磨锋利后,将刀刃朝上分别绑在木梯横梁上,形成梯步状态,竖直按放在主人的堂屋地面与堂屋正中的灯笼枋上,由祭师赤着脚背着主人犯有关煞的小孩子上这刀梯,上到顶端又从刀梯的另一边回到地面。过刀桥——过刀桥是将刀梯平横安放在主人堂屋正中大门坎上,一端朝外,由祭师披着主人家久病不起的老人的衣服赤着脚走过刀梯。
三、钉胎。主家有人久病不愈,且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四支无力,头脚发软,体虚多梦,就被人认为是得了走胎之症,祭师就用面粉在主人堂屋中做一个面粉人像,高约10厘米的胎鬼,再画上一个圆圈圈住鬼胎,祭师在举行傩祭时壁断用祭辞和手诀对圆圈内的小人进行劝诫、警告威吓甚至诅咒,然后,祭师用一颗耙田山耙钉烧得通红用口衔着在主人屋内驱赶胎鬼,通过卦像确定胎鬼被收服在小圆圈内后,祭师在用耙齿钉在圆圈内的小人胸部并撒上面粉,连续七天用水浇之,使胎鬼永远无法脱身在去害人。
四、安神癫。某人路过凶山恶水受到惊吓产生神志错乱,被称为“神癫”民间治疗神癫的办法是“冲急救傩”冲傩之前祭师先要对病人进行除邪压惊,俗称“安神癫”祭师对病人作法,通过化水碗、念咒语、喷净水等环节让病人神志恢复。
五、化水碗。秀山地区的傩祭师无论举行什么仪式,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要化水碗,化水碗的基本程序是用普通瓷碗在村里的水井里盛上一碗水,取水时要念《请水咒》然后对水碗烧香祭祀,在这一过程中祭师不断对水碗作法化《净水符》念真水诀,不时将香烛灰弹入水碗中,水碗化成后,放置在小孩够不着的地方,以备用,水碗在傩活动中用处很多是祭师用来给人治病除恶的“万能药剂”也是祭师的“护身符”因此水碗成为衡量一个祭师的标准。
除上面几种外,还有立傩、吞卡子水、称杆提米、吊斗、雪山令、爬山法、藏身躲影、白纸包火、翻坛、等等,在傩活动中并不是说每一个傩班对所有的傩技都掌握,因为傩技的产生和传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每一个傩技,都是一代一代人又一代的心血凝结而成。
秀山傩的象征
傩技在秀山各族人民举行傩活动时由祭师或其他民间艺人展示的一种具有神秘性的特殊技艺,它在傩活动中的主要功能起到娱神,在娱神的主观愿望下也产生了娱人的客观效果。祭师希望通过傩技的展示,达到为傩祭信众祈福消灾的的目的。由于傩祭活动始终从功利性的基点出发,在傩技展示过程中充分地、生动地体现人与鬼神、鬼神与鬼神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关系的展示往往通过暗示的方式来实现。以彰显祭师的超凡能力与博大的胸襟,在这傩祭的展示中,步骤、所用的道具都是一种民族象征。
在“上刀山、下火海”这些傩技中,我们观看到了先民对火顶礼的崇拜情结,这样的崇拜源于古人在掌握和利用火后极大地增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生活的资料的能力。从历史来看火的出现发挥巨大的着用。因此世界各民族不同程度地崇拜火文化。在古人的思维观念中,火是神圣的,威力无比的。因而祭师借处这样一观念,把人们对火的崇拜加以总结、提炼、神话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技艺在傩戏中表现出来。形成了这样“上刀山、下火海”的特殊技艺。
定胎、造水碗、降童子、捞由锅等等,是利用人的生理机能特点,展示傩戏这些技能,让人信捧祭师的威力能为灾者解难消灾,驱逐鬼魔。
秀山处在三省交界之地在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傩巫文化、和苗汉的长期影响,之所我县各族人民充分吸取了各类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的特地域风格独特文化,傩戏就是这种文化的一枝奇葩。
秀山傩文化,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表演人才的流失,很多班子已经消失。应实行整体性保护策略,傩不仅仅是傩戏的演出,它还包括唱词、服装、语言、面具、演员、剧本的床作,这些都是民间精华应该实行整体性保护。因此必须逐步恢复傩戏依存的空间。傩戏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民俗文化土壤,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它的文化属性,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保护。但不可能再让人们去通过傩仪来祈福消灾,只能把傩的其他方面,如傩歌、傩舞、傩戏等,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实行整体保护。其次支持傩戏传习所建设,选处代表性的班子,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实行经济投入,对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秀山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8.1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