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老城有一座书院,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因比邻凤凰山,先称凤台书院,道光时改称凤鸣书院。
主要建筑为穿斗式一楼一底木结构,呈四进四出横七天井的四合院布局,每个院子都种植桂花树。
因为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叶碧绿油润桂花开放的时候,高中状元被誉为“折桂”。
想必先贤们在建书院时,就植入了对学子夺冠登科的祝福。
书院的桂花香和着凤鸣般的书声 ,飘杳了二百年。
我进入书院是1974年夏天。
教育局在书院举办了一个“教育改革成果展览”,我正读高二,被抽调到展览馆当解说员,在书院生活了一年。
那时的书院,还是一个仙气十足的存在:它四周包围着参天的楠木枫香,上面栖息着成群的白鹤,很远很远就能望见那一片浓郁的绿荫和起起落落的仙禽。
每一个院子里都错落有致的种着桂树,正好在秋季开学前后开花,很远很远就能闻见那一阵沁人的清幽和甜甜蜜蜜的香气。
时隔五年,我有幸在它变成“中和中学”的那个年轮里为它服务三年,时间不长却受用一生。
那时的校园还保留了书院的基本结构和风骨:用传统民居构建的校舍,有木香塑人的书院传承;一个连一个的天井回廊,飘荡徘徊的都是字墨书香。
最绝之处还是书院的桂花:金桂!银桂!丹桂!树型洒脱树冠如盖,一年四季碧绿油润;花开香气迷人,花落遍地金黄。
这时的中和中学,虽然已经名列秀山现代基础教育前列,但是人们仍然延续着那份对学子学成折桂的期盼,所以,桂花树一直被学校作为书院精神的传承载体和名片象征。
植物学分类,把桂花归属于乔木。
的确,我们学校的桂花树都是高大树型。院子里,有一个和它一样古老的池塘,边上有几棵桂花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记得树干很粗树枝伸过二楼,斜斜地盖住了水塘。
这些桂花树的根须也伸进了池塘的淤泥里,获取了足够的养分,树干更粗壮树冠更繁茂,完全具有“乔木”的担当。
每逢仲秋桂华皎洁,正是我们新学年的开始,好像全校师生都是为了到校领取这份共有的福利:在阵阵桂香中进入教室,伴着秋阳的暖意打开书本。
或抱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用心翻看,有桂花簌簌落下,落在书页上,落在走廊前,落在池塘中……盈盈幽香的金黄色。
花香伴书香,不啻这所学校最独特的风格之一,是人间至景。
除了这种高妙的精神享受,还有一份实惠的花瓣福利:中秋节,学校会给每个老师发一包桂花,作为礼物。
总务处用礼堂拆下来的旧幕布铺在树下,静等花落。
仔细剔除树叶枝桠后,会计把它们分装在牛皮纸信封里,各自带回家用冰糖蜜制成桂花酱。
酝酿之后的桂花,香气得到加强和延续,蜜糯的保存到春节,充当节日食谱的精髓,是人间至味。
我离开书院三十五年了,它现在叫“民族中学”。虽几经转身却依然保留了很多桂花树,学校还专门建了个桂花园。书院的桂花还在年年飘香,一如既往的为莘莘学子送上陪伴与祝福。
不仅如此,桂花也陪伴照抚书院所有人以及书院周边的人。
在秀山人的语境里,有一个独特的方位词,叫“书院边”(读成“书鸳边”),它代指书院周围的机关、村庄和原野,那是一片同享书院福泽的地方。
书院边,是令秀山人骄傲自豪的精神家园。
那时的同事小妹妹周丽,一枚像银桂似清韵幽香的小姑娘,现在长成了丹桂般明丽昭然的校领导。
她给我发来了今年校园桂花的图片,令我在片刻的穿越后有一种延缓的恍惚——这些无言的桂花,让我听见了朗朗的书声;那些安静的背影,带我追溯曾经的过往。
泛着水光的路面花漫闲落,是现在的校园;秋风拂栏的池塘细说流年,那是往年的书院……一切都在原址却早已跳出原本了。
不管怎样,书院的秋天又到了,我又闻见桂花香了,我也看见桂花落了。
时间在人的身上是加速流逝的,在桂花树的身上是缓慢凝固的,赋予朵朵桂花是循环灵动的。
书院三十年,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
我的三十年,人之生命的中年到老年,如同节气的白露又寒露,恰似书院的桂花开又落。
书院桂花的每一幕,都在我记忆深处有长久的占位。
书院桂花,不赶春的蓬勃争明媚娇艳、不追夏的热腾显风流浓情、没逢冬之凋零竟遒劲傲骨,只等秋熟花开,就把校园引向古气磅礴了;书院桂花,没有五颜六色的缭乱,只是属于秋色的银桂、金桂、丹桂,就将我们引向高洁清幽了。
晚秋中的书院桂花,不像草荒虫吟、黄叶纷飞、细雨绵绵、雁声远鸣……,它的肃然在于,不知不觉在地上铺展出的庞大体态,这寂然的轻盈和视觉张力,比它的香气更深入心魄——“人闲桂花落”,书院这份禅意古朴隽永!
书院桂花香——天涯海角,你一直陪着我,这世上最幸运的拥有,莫过于此。
时光流淌,我一直想念你,对故土最长情的乡思,也莫过于此。
▌本文经郝晓蓉授权
推荐阅读
|